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雨晴 杨巨源 王驾 诗家清景在新春,...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雨晴

杨巨源                    王驾

诗家清景在新春,          雨前初见花间蕊,

绿柳才黄半未匀。          雨后全无叶底花。

若待上林花似锦,          蜂蝶纷纷过墙去,

出门俱是看花人。          却疑春色在临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

(2)这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

 

(1)歌咏的对象分别是早春和残春,分别抒发了欣喜和惆怅惋惜之情。 (2)所写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杨诗用想象中的盛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想象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天留住)的惜春心情。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分析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的不同,需要分别分析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杨诗通过题目可知是早春,柳叶新萌,其色嫩黄,“才”字“半”字都暗示早。王诗通过“雨后全无叶底花”可知是残春,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花落春残。分别表达了欣喜和惜春伤春之情。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及情感分析。杨诗,结合诗句内容“若待上林花似锦”分析,假设林花似锦,反衬早春之美。第三四句虚写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喧嚷若市的景象,这与一二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王诗,结合“却疑春色在临家”分析可知,却疑春色在临家,三四句蝴蝶追逐春色纷纷离开,似乎“阳春”也真的有脚,这使诗人的心情更加惆怅,惜春之情更为突显,并使全诗妙趣横生。表现其惜春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 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 彭泽家百里 (距离)    D. 矫厉所得(造作勉强)

2.判断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 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在序文中陶渊明对自己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请你用原文说明都有哪些原因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4.请翻译下列语句。

(1)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小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礼器、 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B. 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 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D.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 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 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C. 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 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从我国早期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 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C. 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 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查看答案

请以《心》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故事性强,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全文具有正能量。

(2)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

据了解,当天这里正在举行电影《高考女孩》的外景拍摄,吸引了不少家长前来为孩子祈福。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居陈国四年,在陈国提出了儒教理论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论,不仅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孔子在陈国曾经“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___________: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线,_____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卫士;到了距地面10~100米的近地面,臭氧就换了一副面孔,_______________,使人头痛、胸闷甚至产生肺气肿等病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