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B. 海上救生训练主要是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的,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炼航天员意志品质。

C. 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行业监管趋严,我国的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D. 近年来,药品不良事件和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这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导致的。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不合逻辑,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的”后加上“专项训练”;D项,句式杂糅,应该改为“这是由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导致的”,或者改为“这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引起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人以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

②导弹发射室内,崔玉晓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

③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⑤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

⑥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歌《氓》中,女主人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说理,说明什么事物都有一个限制,借以反衬氓的变化无常。

(2)在《离骚》中描述违背标准、苟合于人之行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言生命之短暂与渺小。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为先秦时代魏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②贯:事,侍奉。③女:同“汝”。④逝:用作“誓”。⑤爰:乃、于是。⑥德:施惠。⑦直:同“值”。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了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B.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忍再已忍无可忍。

C.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表现出奴隶们在理想实现后悲痛全消的狂喜之情。

D.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祈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E.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 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D.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 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 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 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 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