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其作用是什么?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3.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就刘和珍事件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2.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3.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4.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其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人称的作用,题干明确“第二人称”,考生应先回顾第二人称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二人称的作用如下: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从文中来看,文中以“你”来称刘和珍,好似在和刘和珍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对刘和珍的痛悼之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这是考查散文中人物的形象。首先到文中圈出直接评价刘和珍的语言,如“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然后进行概括即可。根据这些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可以概括出如下内容:刘和珍是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有两问,一是“怎样写自己的”,二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作者谋篇布局意图。本文的主体是写刘和珍君,写自己的作用,那就是非主体材料对主体材料的作用。其作用,也就是非主体材料对主体材料的衬托、对比等方面的作用,以突出主体材料。考生应先找出写自己的内容,如“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作者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表现出自己的渺小,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衬托刘和珍的伟大和英勇无畏。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就刘和珍事件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句子内涵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可以从句子本身入手,抓关键词,可以从句间关系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对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语法或意义分析。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如鲁迅“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呵,沉默呵”,这是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沉默”的结果有两种,一是“爆发”,一是“灭亡”,结合文本,鲁迅在这两句话中主要表达了愤怒之情,愤怒的情感迟早会在沉默中爆发,如果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走向灭亡。再结合本文分析“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的含义,从文中来看,“沉默”是最深的悲哀,“你”是指刘和珍,“赠给我永久的沉默”是说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是最深的永久的悲哀,表达了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鬓已星星”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2)“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________的心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写屈原为百姓生活的艰难而叹息落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对选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

B. 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C. 籍吏民:官吏、百姓的户籍。

D. 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 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 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析】
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 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 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 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 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 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 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 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查看答案

人的一生很漫长,有人说做好长远的规划,可以让自己有目标去努力和奋斗,有人却说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