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

(3)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李凭箜 篌引》)

(4)会桃花之芳园,_____ 。……_____,飞羽觞而醉月。(《春夜 宴从弟桃花园序》)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感 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 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

“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 的 艰 险 , 荀 子 更 是 从 登 高 中 细 细 品 味 到 人 生 的 哲 理 : “  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2)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3)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4)序天伦之乐事, 开琼筵以坐花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舸舰弥津 砯崖转石万壑雷 吾尝跂而望矣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句子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觞、咏、畅、叙、幽、频、烦、计、长、襟 、蛟、伦、琼、筵、萧、舸、舰、弥、津、砯、崖、壑、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 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 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 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 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 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 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 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 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 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 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 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 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 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 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也        为其无道,天命陛下代之

B. 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请至于再三

C. 请营一阁居之                  每节己顺人

D. 竞为无限,至灭亡              若来请,糜费良多

3.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 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 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 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 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 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 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 《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 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 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 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D. 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C. 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D. 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应该是西方。

B.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

229 年的历史。此书的作者班固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并称“班马”。文学史上像这 样的并称还有很多,比如《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 如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称。

C. 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采用“纪实”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成长史,创作 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D. 《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旧时 妇女在这一天晚上用针线做各种游戏乞巧;“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每月的这一天 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 文明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目光。

B. 去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 20 国青年,票选出了心目中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中 国高铁高居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C. 《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 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 总之,90 后不是“不靠谱”的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理想信念坚定,是有梦想、有追求 的一代;他们爱国情怀浓厚、民族自豪感强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