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一次演讲中却提出当前要强调“学不以致用”,引起广泛讨论。对“学以致用”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学以致用,走向成功 只听说大山的巍峨高耸,不亲自攀登,哪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只听说大海的浩瀚,不亲自观赏,哪能欣赏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只听说沙漠的一望无垠,不亲自探索,哪能体悟到黄沙热舞的壮美。人亦如此,学习知识更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刘向曾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践是成功的催化剂,学以致用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人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 聚光灯下,双臂柔若无骨,身体软如云,邰丽华带领自己的舞蹈团在舞台上舞动,舞姿轻盈轻巧,她们的舞蹈好似一轮骤然从山里跳出的太阳将阳光洒满人们心底。这都是艺术总监邰丽华实践出来的。在台下,她博览群书,不断深入了解,思考,并亲自实践这些舞蹈动作。当她发现不足时,又重投书的怀抱,就这样学以致用,不仅如此,她时常会把自己所了解的与舞友交流,在知识上加上独特的舞蹈动作,不断推陈出新,因而在冬奥会后又在春晚上一鸣惊人!她知识与实践结合处的舞蹈让这些受伤的,这朵朵残缺的花,献出绿荫,绽放芬芳!由此可见人如果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超越书本,升华知识,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那么实践了就一定会成功吗?回答当然,是:不是。但在掌握知识用于实践却能让理想变成现实,空想变成价值,才有梦想成真的可能。 悬崖峭壁,杂草丛生,奇花异草亦长于此。忽见一个身影正艰难跋涉,是李时珍为了研究各种草药。广泛猎取书籍,大量阅读,不过他明白不仅应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十几年的考察实践,让他编写出《本草纲目》实现毕生理想;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一个老人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从田垄上飞驰,他——袁隆平,家中书满屋,经常与相关学者交流,但他也从不放弃亲自下农田考察,学以致用,他用占世界7%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他实现梦想,是当代神农,为全人类带来福音;阳光下的水立方呈现11种形状,梦幻般的蓝色在阳光反射下如晶莹的水滴,矫健的身姿,飞鱼般的速度,菲尔普斯以八金奇迹,让水立方显得更加灿烂辉煌,在平时他每天读完相关书籍后便会游泳,学以致用,让他拥有高等级的技术;他们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其实只要学以致用,每个人成功机率不就一样吗? 当然,人类的实践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国家发展的关键。 在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小培养他们时间,而中国孩子则是基础教育重要,致使嘴上功夫厉害,只会纸上谈兵的中国孩子不计其数,这也使中国近50年竟未出一个诺贝尔奖,而西方国家平均几年就有一个的根本原因吧! 作为青少年,我们奔走于“两点一线”的同时更应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学以致用,用有限的知识创造出无尽的财富。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是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写作前一定要仔细审读材料,理解材料对内容,思考可立意的方向。本次作文提供的是关于“学以致用”的材料。传统的认识是“学以致用”,就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简言之,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学习能应用于实际,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而施一公却认为““学不以致用”,这就等于反弹琵琶了,逆向思维。就是说学习不能抱有功利性的目的,不能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学习,为找个好对象而学习,学习应当是为了提高自己,是为了使自己得到成长,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品德,较好的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良好心理适用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丰满,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学以致用”,物质性较强,“学不以致用”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考生可凭选其中一个自己认可的角度立意。当然,具有较强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幅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基层,重视基层,进一步关心村干部的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B. 现代医疗技术不仅做到了诊断的准确及时,保证了治疗过程的安全可靠,而且病人也减轻了痛苦,节省了住院时间。

C. 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D. 浙江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作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B. 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C. 最好的社会是既利己也利人,就像孔子所说的,从每一个人自己做起,以己度人,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大有希望,具有美妙前程。

D.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南的美景,抒发了江南美景不在,只能成为中国人的永远的梦境的惋惜之情。

B. “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 “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 “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

2.作者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联系文本内容分析江南使人难忘难舍的原因。

3.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①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以疑问开篇,问而未答,好像十分激动地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以疑问引出本文主要描述的重点,引人注目。

B. 从诗人立刻就认出这是怀素的笔迹,可见诗人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一眼便认了出来。

C. 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 “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体现了诗人对名家真迹蒙尘的惋惜伤感之情。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怀素的书法?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