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解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B.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但它们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C. 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这种活动中,人成了自己心灵的主宰。
D. 无论是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还是在美感的世界中,事物在孤立绝缘时,都有它的意义,也都有它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的区别。
B. 文章在论述时用了许多排比和对称的句式,使文章的语言产生富有节奏的音乐美感。
C. 在文中,作者认为完全的人应真善美都有,而且作者更肯定人应拥有美感的态度。
D. 文章第四段举了大量的实证,论证了历史上的英雄事迹都会成为过去,但只有他们的诗歌会传承不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离开人的观点,事物都混然无别,真善美就没有了意义。
B. 真和美是人精神上的需要,一个没有精神需要的人或民族,是一个心灵疾病衰老的人或民族。
C. 时光流转,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它们让我们感到亲切。
D. 造壶可以贮茶,造长城可以抵御外敌,这是人的实用活动;但造壶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造长城求它外观雄浑壮美,则是人的美感活动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一次演讲中却提出当前要强调“学不以致用”,引起广泛讨论。对“学以致用”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下面是一幅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基层,重视基层,进一步关心村干部的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B. 现代医疗技术不仅做到了诊断的准确及时,保证了治疗过程的安全可靠,而且病人也减轻了痛苦,节省了住院时间。
C. 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D. 浙江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作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B. 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C. 最好的社会是既利己也利人,就像孔子所说的,从每一个人自己做起,以己度人,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大有希望,具有美妙前程。
D.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南的美景,抒发了江南美景不在,只能成为中国人的永远的梦境的惋惜之情。
B. “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 “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 “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
2.作者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联系文本内容分析江南使人难忘难舍的原因。
3.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