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_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频烦、济、事、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B.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C.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D.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 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 《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 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 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 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筛选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3)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之死》)

(4)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倒插门

赵新

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

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

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

立春问道:“爹,好吃?”

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

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保证听从使唤。

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

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

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

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

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

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

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

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

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

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

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

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

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

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

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

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

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闹出大乱子!

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

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

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

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B. 小说题目是“倒插门”,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

C. “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这一细节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过生活的不如意。

D. 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

E. 小说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凑合老汉说的“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一连三个“记”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

2.小说中凑合老汉的形象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述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C.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 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B. 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列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D. 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 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 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查看答案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由于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 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 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 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

请就事件中双方或某方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