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

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

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

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

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

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

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 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 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 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E. 老人为儿孙端春卷、送汤圆的热情与儿孙回应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隔代人的心里隔膜。

2.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4.结尾句“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体会这“哽咽”中蕴含了老人怎样的复杂心理?

 

1.DE 2.(1)主人公“厨艺”高超,且精益求精地准备年夜饭,可以表现对亲情的重视与渴望,丰富小说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主人公大展“厨艺”烹制的年夜饭被沉迷于“穿越”虚拟世界的家人漠视,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利于推动情节发展;(3) 这种借“厨艺”展开的情节上的冲突反映出老人与晚辈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突显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利于深化小说主旨。 3.①以小说中“他”的儿孙为代表的现代人,利用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穿越时空,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之中。②以“他”为代表的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穿越时空,沉浸在对畅享天伦、其乐融融的家庭亲情生活的回忆和期盼之中。③小说倡导人与人之间穿越隔膜,加强理解与交流,建立精神愉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或:小说倡导晚辈穿越与长辈之间的隔膜,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抚慰老人的孤寂之心,使其尽享天伦之乐。) 4.示例:①他“声音开始哽咽”,说不下去了,此时他的心理是复杂的,希望儿孙能项过去一样,放下手机,陪他聊聊天。②他的哽咽表现出他对儿孙的失望。儿孙现各自抱着手机电脑,穿越,与别人聊天,根据不搭理他。③他的哽咽,说不下去,也是期盼未来儿孙能够放下手机电脑等先进的设备,来和自己聊天,交流,能够关注自己这个孤寂的老人,慰藉自己这个平时独守空巢的老人。④他的哽咽,也是对儿孙以后能否放下手机、电脑,确实与自己进行交流的担忧。(提示:可从“对儿孙的失望、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担忧及期盼”等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A项,“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分析错误,这一细节表现的应是主人公没有受到家人关注的失落心理;B项,“反映出……幡然悔悟”的理解于原文缺乏依据。C项,“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错误,对话涉及的内容并不是主人公的真实行踪。故选DE。 2.本题题目是“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情节作用能力。情节的作用可以从文章内容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等角度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开始“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然后写他腊月初就开始忙开了,采购选料,样样亲力亲为,充分体现一个好厨师对菜肴品质的高要求。接着写他在过年时在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而儿孙们看到满桌的美味不约而同举起手机拍照,晒满桌的美味。他敲着酸疼的腰,招呼大家快吃。可是儿孙们并没有围桌品尝美味。孙子端了自己爱吃的菜,到隔壁去玩电脑了,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儿子也是“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并不回应他的言语。吃完饭后,他回到厨房收拾,而儿孙们仍然“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文章一再提到他的厨艺,写他“厨艺”高超,丰满了人物形象。他腊月就开始准备食材,且精益求精地准备年夜饭,表现他对亲情的重视与渴望,丰富小说内容。他在除夕之夜大展“厨艺”烹制的年夜饭被沉迷于“穿越”虚拟世界的家人漠视,形成情节上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文章借“厨艺”展开的情节上的冲突反映出老人与晚辈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突显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利于深化小说主旨。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是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能力。“穿越”在文中表面一是指主人公的儿孙以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穿越时空,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二是指主人公“失踪”两小时后回来说自己“失踪”这段时间穿越去了,“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那里的人自称是他的孩子,“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还说他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他们会陪着他照顾他,让他开心每一天。所以这里“穿越”的深层含义是指晚辈应该穿越与长辈之间的隔膜,或者说晚辈应该放下手机、电脑等先进的通讯设备,与长辈进行沟通,加强与长辈的理解和交流,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抚慰老人的孤寂之心,使其尽享天伦之乐。或者更进一步,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加强理解与交流,建立精神愉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

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心非草术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小题。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军垓下                壁: 设营驻守

B. 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 随从

C. 问一田父,田父曰“左”    绐: 回答

D. 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项王乃复引兵东              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B. 此天亡我                    项主镇日而叱

C. 非吾故人乎                  国危矣,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不愧于心乎                畏廉将军哉

3.以下句子,全部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   )

A.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B.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现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D. 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B. 项羽垓下被围,他的土兵唱起楚歌,项习感慨万分,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话现,有形有神。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B.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C. 围棋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突破了儒家历来之只重“六艺”的传统,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B.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C.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文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第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B. 《六国论》作者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井称“三苏”,他们均属“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C. 《种树郭橐驼转》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欧阳修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D. 古人的名字十分讲究,名是人们互相区别的符号,婴儿出生几个月后般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起的,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故名和学有关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