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

我们渴望诗意—一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 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 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1.B 2.AC 3.①多推出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尚。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让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④. 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从原文可知康教授的看法是“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正在”而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2.试题分析:B项,“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不当。材料二中引用康教授的话主要是对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增强行文的时效性。D项,“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不当。转述和应用是实用类文本常用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本内容更真实,说服力更强,但是难以叙述事件本身,无法使文本内容更为细腻。E项,“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不当。光明网是网站,不是专业报纸。 3.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通读三则材料,逐一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如,材料一以《中国诗词大会》的诞生过程及最终的成功为例,指出“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会受到欢迎;材料二引用康震教授的观点,指出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一种“文化时尚”;材料三提到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中学领导下了一道严禁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命令。此令一出,有的教师遵照执行,有的教师不为所动。而绝大部分学生则由憧憬到失望再到牢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情绪体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认真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鼓励各抒己见,但在抒发己见之前请一定先想一想: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B. 《申报》副刊《自由谈》有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投稿,文豪聚集如云,这是《申报》“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C.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 解放军进攻上海时,卜白挺身而出去做战地记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他想为军事斗争做出自己的贡献。

2.这篇小说在行文过程中提到了主人公之外的许多其他人物,如记者先生、主笔大人、梅兰芳及《申报》的“大笔杆子”们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把宝鼎果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丢得到处都是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句以江娥、素女巧妙地点出了李凭弹奏的箜篌乐音“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美妙。

(3)杜甫《阁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用疑问开篇,写出万家团聚之际,作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的景象。

B. 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除夜” ,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把悠悠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映衬。

C. “支离笑此身”中“笑”有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D. “明日又逢春”中“又”字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

E. 尾联表达作者虽然日渐衰老,满腹愁绪,但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2.本诗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幕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 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消晰而且顺畅。

C.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 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