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 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 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 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 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 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 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 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 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 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1.A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都是”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中表示范围的词是“基本”,扩大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个月11号,“成都女孩小吴丢失宠物柯基犬,捡狗人‘疑索酬不成摔死小狗’”一事在微博微信迅速发酵。

后经宠物医院医生确定,狗狗为高空坠落头部出血性死亡。之前女孩多次在微信中要求归还狗狗,但何某却屡次刁难并恐吓女孩,当女孩上门追讨时终酿此惨剧。捡狗人何某承认狗狗的死是自己所致,“她说当时是用绳子和布料将狗狗套住往下吊,慢慢放下去,结果没有套稳,狗狗掉了下去。” 12日凌晨,在派出所,何某终于现身。民警告诉大家,当事人已经哭着道歉了,将在今天白天通过媒体向广大关心此事的市民、网友真诚道歉。在派出所内,何某号啕大哭,当面向小吴道歉,小吴表示不接受私下道歉,坚决走法律程序,何某必须被法律制裁。

但此事并未就此结束,何某的个人信息被人肉后,有人给她送去了花圈,有人将其照片ps成遗像,有人还利用购物平台给她寄去了一大盒活体蟑螂,在此期间何某共收到上万条威胁和辱骂的短信,她和她家人的生活已经被失控的舆论摧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针对何某、小吴或舆论群众中的任意一方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

(2)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渔父》)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并序》)

(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6)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7)《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终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文后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倩:请

1.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夫人之相        与:结交,交好。

B. 不能之于怀      喻:比方。

C. 万物之旅也      逆:迎接。

D. 古人烛夜游      秉:拿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犹不能不之兴怀       ②大块假我文章

③及其所既倦           ④会桃花芳园

A. 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 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 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 《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 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D. 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5.请用“/”为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断句。

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俄】巴别尔

①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②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③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④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⑤“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⑥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⑦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⑧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⑨“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⑩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⑪“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背景:1920年6月,列宁发动了苏波战争,推动德国工人起来暴动,将革命传遍欧洲和全世界。26岁的巴别尔,作为俄国南方通讯社的战地记者跟随第一骑兵军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据此整理写作而成的《红色骑兵军》出版后,举世震惊。本文是《红色骑兵军》的第一篇。

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指出第⑥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3.根据梦境,联系开头部分,分析六师师长的形象。

4.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