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圣敦煌记 于坚 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莫高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圣敦煌记

于坚

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莫高窟后面是巨大的沙堆,凸出沙漠和戈壁滩十多米,像几匹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莫高窟是沙堆前面的一排丘陵般的砂岩,挡住了滚滚流沙。砂岩上开凿了一排排洞窟,里面供奉着赞美佛陀以及无数神祗的塑像、彩绘和经书。砂岩前面是一条河,水已经干了,只是河岸上白杨林立,摇曳多姿,活泼泼地,仿佛河水顺着黑暗之根流到树身里去了。狂沙过后,莫高窟继续。

沙漠环绕着敦煌,就像一种迷恋。

朝拜者像狂沙般滚滚而来,又像沙一样消失。莫高窟的沙堆上经常呈现这种景象,一队轻沙如骑兵奔袭突击,忽然勒马升腾起来,在空中轻烟般散去,无影无踪,天空继续湛蓝,沙岗再次安静,等着下一回来袭。旅游团的小白旗在沙风中耀眼地晃着,我提着一瓶矿泉水,跟着那些来袭的干沙走向莫高窟。袭来和消失态势不同,袭来是新鲜地聚集,很给力、很兴奋、很张狂、很好奇,渴望着席卷裹挟一切。消失则不规则,千姿百态,各色各样,或渗入黑暗,或漏进缝隙,或飞扬万里,落到大海那边的浅滩上。但作为整体的沙漠一直都在,每一粒沙都在它里面消失了。我抓起一把,如果我的未来就是其中某一粒,我现在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也辨认不出我将是谁。沙的特征就是对具体、细节的遗忘,我们记得沙漠一词,但永远回忆不出任何一粒沙子,虽然它们绝非模子里倒出来那般一模一样。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我在2011年的秋天来到敦煌,那是8月24日。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敦煌在召唤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间,敦煌不断地在我生命中掠过,有时候是回来的人的口头赞美,有时候是一段文字,有时候是某本书中的一幅插图,有时候是一场舞蹈……

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他们来敦煌干什么,烧香吗?敦煌研究院是禁止烧香的。敦煌的佛爷如今也没有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名声,在20世纪的中国,宗教声名狼藉,大多数人将它视为迷信。但一听到这个名词:敦煌!就蒙召似地来了。这个圣地是圣在哪里?

此时代的人们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闭关锁国的门已经一道道打开。人们见识过各种圣地——希腊的神庙、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泰姬陵……或者现代主义的圣地——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蓬皮杜中心……莫高窟极不显眼,没高出世界一寸,深陷于大地的黑暗中。要不是人流滚滚,粗心些的旅行者大部分都会漠视它,就像漠视沙漠本身。几排参差不齐的洞穴,害怕似的,藏在土黄色的砂岩上,犹如原始人的寓所。砂岩前面立着一个简朴的木质牌坊,穿过这个牌坊,就进入了莫高窟。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瞻仰的圣地,它其实从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纪念碑或者祭坛来建造。人们创造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信仰甚至迷信,他们得找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迷狂。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佛陀的指示来自佛经,也来自大地,而且通常来自大地,一棵树,一处水源,一块石头。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原因或许都差不多吧,不仅仅是神的理由,也是人的理由。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更现实的理由恐怕还是那条神秘河,它带来了水,生命得以存在。即使超越如佛陀者,也是从水开始,他觉悟于菩提树下。如果没有水,这地球至今也就像月球一样,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什么宗教了。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人们穿越沙漠来到敦煌,顶礼膜拜的是圣泥塑、圣壁画……圣泥金、圣砖、圣竹简、圣书、圣吴带当风、圣曹衣出水、圣第45窟、圣第154窟、圣第99窟……圣敦煌。

无数匿名于沙漠的工匠艺人创造了敦煌。他们像恒河沙数一样,环绕着自己的作品.风将他们吹去,他们又从别处回来。

入夜,敦煌的天空满天星子,一颗颗旋转着,就像被解放的沙子。下面,黑暗里,莫高窟在黑暗里,就像一个沙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莫高窟比作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高耸突出、易于发现的特点。

B. 第四段中作者用沙子之于沙漠的结果来衬托莫高窟之于沙漠的结果,以此来写出莫高窟的非物质的神奇。

C. 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三十年”和“8月24日”的记述,旨在表明莫高窟对“我”有着强烈的召唤力以及“我”十分渴望去看一看莫高窟。

D. 文章开篇的一句初看意义直白,但读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表意含蓄蕴藉,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3.文章的题目是“圣敦煌记”,请探究“圣”字于文章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A 2.①写出了敦煌的地理特点,沙漠围绕着敦煌;②写出了沙漠对敦煌的感情“迷恋”,敦煌对于沙漠有着无限的魅力。③开启下文,领起了下文对敦煌神奇神圣的记述。 3.①它的神圣神奇。外表朴素,内在却打造了沙子以外的震撼。②敦煌神圣的感召力。它使众多的朝拜者滚滚而来,顶礼膜拜。③敦煌传说的神奇。佛陀示,金光闪,敦煌起。④神圣的敦煌艺术和文物遗存。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众多辉煌艺术,古人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A项,“运用比喻对莫高窟……写出了它们高耸突出……的特点。”这句话中比喻的对象应该是“沙堆”。 2.试题分析:此题题干问“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在考查鉴赏作品的结构安排。第一要看句子的位置和地位。此句位于开头部分,单独成段,考虑有可能承上启下;第二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作用,内容上要分析这句话写了什么,想表达主体对象“敦煌”的什么特点,沙漠围绕着敦煌,可见是写敦煌的地理特点。抓住关键词“迷恋”分析主体对象“敦煌”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于沙漠有着无限的魅力”;最后,联系上下文,看看结构上有什么关联,可以看出下文就要开始写敦煌的魅力了,所以可以得出“开启下文,领起了下文对敦煌神奇神圣的记述”。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题,探究关键词“圣”的内涵表现,同时还是个筛选概括内容要点题型。探究题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文本内容,所以首先要分析“圣”的含义,再寻找概括的角度。“圣”字用于形容某景某物上,表明此景此物不同凡响,具有一定的神奇色彩,令人崇敬,心生肃穆和庄重,还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伟大价值。根据这些理解,由浅入深去筛选概括。描述敦煌“圣”的相关语句有“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 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 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将这些相关句子找到,然后提取加工,有序表达,答案为:①它的神圣神奇。外表朴素,内在却打造了沙子以外的震撼。②敦煌神圣的感召力。它使众多的朝拜者滚滚而来,顶礼膜拜。③敦煌传说的神奇。佛陀示,金光闪,敦煌起。④神圣的敦煌艺术和文物遗存。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众多辉煌艺术,古人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 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 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 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 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 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 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 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 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 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个月11号,“成都女孩小吴丢失宠物柯基犬,捡狗人‘疑索酬不成摔死小狗’”一事在微博微信迅速发酵。

后经宠物医院医生确定,狗狗为高空坠落头部出血性死亡。之前女孩多次在微信中要求归还狗狗,但何某却屡次刁难并恐吓女孩,当女孩上门追讨时终酿此惨剧。捡狗人何某承认狗狗的死是自己所致,“她说当时是用绳子和布料将狗狗套住往下吊,慢慢放下去,结果没有套稳,狗狗掉了下去。” 12日凌晨,在派出所,何某终于现身。民警告诉大家,当事人已经哭着道歉了,将在今天白天通过媒体向广大关心此事的市民、网友真诚道歉。在派出所内,何某号啕大哭,当面向小吴道歉,小吴表示不接受私下道歉,坚决走法律程序,何某必须被法律制裁。

但此事并未就此结束,何某的个人信息被人肉后,有人给她送去了花圈,有人将其照片ps成遗像,有人还利用购物平台给她寄去了一大盒活体蟑螂,在此期间何某共收到上万条威胁和辱骂的短信,她和她家人的生活已经被失控的舆论摧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针对何某、小吴或舆论群众中的任意一方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

(2)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渔父》)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并序》)

(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6)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7)《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终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文后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倩:请

1.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夫人之相        与:结交,交好。

B. 不能之于怀      喻:比方。

C. 万物之旅也      逆:迎接。

D. 古人烛夜游      秉:拿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犹不能不之兴怀       ②大块假我文章

③及其所既倦           ④会桃花芳园

A. 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 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 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 《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 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D. 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5.请用“/”为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断句。

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