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 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 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 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 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 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 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 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1.CD 2.A 3.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两项。考生应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最后进行比对。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评价”来自于传主的言行事迹,故解答本题,一是要看评价的特点是否准确属实,二要看所说事例是否存在或者有无曲解拔高。A项,“学贯中西”这一评价没有错,但评价的依据有问题,因为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可见“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有误。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的研究有哪些贡献”,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对诗词研究的贡献”是筛选信息的方向,考生应到文中找出叶嘉莹在诗词研究方面的付出和获得的成就、取得的影响。第三段“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第四段“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第五段“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半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第六段“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演讲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2)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

(3)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______。(贾岛《题李凝幽居》)

(4)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嗟余听鼓应官去,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7)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8)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0)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11)____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13)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14)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蝶恋花》)

(1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6)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7)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一剪梅》)

(18)________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生查子•咏芹

【宋】高观国

野泉春吐芽,泥湿随飞燕。碧涧一杯羹,夜韭无人剪。

玉钗和露香,鹅管随春软。野意重殷勤,持以君王献。

【注】①芹,即芹菜。

请赏析“玉钗和露香,鹅管随春软”两句之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 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 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 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 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馀。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埽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有删改)

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昳(dié):太阳偏西。③劳俫:劝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冢庐”指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C.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此后重要性减少。

D. “长安”为古都城名,在今陕西西安一带,汉高祖七年定都于此,隋、唐、北宋等朝也于此定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退还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 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母亲生病的那一家避居在里宅,便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 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 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屠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屠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提到它们就意味着“天下”,格外有壮阔之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类的名句。

古代中国,水无疑是赖以立国的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水的清洁和滋生功能,使水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奈河”则是传说中幽冥间的界河。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古中国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亦褒举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举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作家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时时胶着一体。

流水无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诗经·大雅》即有“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警句,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喻君臣不勤于政则必失怙于天。李白的《古风》《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陆游《黄州》“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跎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被毛宗岗父子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的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选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水的象征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水有清洁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民间为婴儿“洗三朝”就是此象征意象的体现。

B. 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立身行事。

C. 老子关于水的“柔弱”与“坚强”的讨论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

D. 唐代以后,流水的象征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常被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国力等的不可复返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文人作家的作品中,流水有时候象征着执着进取,有时候象征着悲观幻灭,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

B. 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往不在,它常象征着事物的一去不复返,因此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抒发惜时叹逝之情。

C. 陆游的“江声不尽英雄恨”和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反映了古代诗人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D. 中国文人常常借流水意象表达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思想,而流水也能反映出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文学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明,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它们意味着“天下”。

B. 水与古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关,人们常在上巳节这天在水边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与这一习俗相关的画面。

C. 因为流水无往不在,具有持续性运动的特点,所以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也是运动的,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D. 中国文人常借流水抒发感伤与忧患情怀,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去概括“悲慨”诗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