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 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 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 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 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 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 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 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 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 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自然界中实有的动物”错,原文为“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错,原文说“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由此可见龙开始也并不是实体。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涵”错,原文是“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且“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淮南子»)

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③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④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⑤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⑥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校开展读书节,请同学们推荐阅读书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写一则推荐词,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曾说:“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很多讲«论语»的书,发行了上百万册,但与此同时,我关心的是,________?或者打一个大折扣,有十万人读«论语»,也是很大的成功。我们常说需要面对大众传播经典,_______,只读别人对经典的解释,会有什么后果?说不定比不读还要坏。

 

查看答案

下面对于中国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至»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的场景写得精彩传神,诗人为人的诚朴厚道和闲适恬淡的情怀跃然纸上。

B. «西塞山怀古»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阐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主题。

C. «潮州韩文公庙碑»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对他忠心耿耿、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示钦佩,对他政治上和人生的不幸表示了深切同情。

D. «朋党论»对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作了深入剖析,指出君子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坚韧执着、勇于创新和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还有一座领先世界的射电望远镜。

B. 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C.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睦邻、富邻、安邻”政策的集中体现,为东亚地区发展搭建了新的地区合作,有利于实现区域内持久和平与繁荣。

D. 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生动塑造了以何建一、江晓琪、刘慧敏等为主的急诊科医疗团队救死扶伤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和他们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