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陈之藩 和适之先生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陈之藩

和适之先生的谈天是一大享受,可是我跟他却常常谈不来。

比如,在哲学史大纲中,胡先生最精彩的一段是墨子。那是在北大讲堂中,使梁任公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的文章。我就跟胡先生说,我不爱墨子,我的意思是那种文章谁看得懂!他笑笑,也不说什么。

同一本书,比如荀子我是喜欢前面的,他却喜欢后面的!我曾在胡先生面前像小学生似的背劝学篇,胡先生也像小学生似的背后半本。跟胡先生谈天,有个原则,他一定要知道你曾经下过工夫,有诚实的问题,他才跟你谈,不然他就聊别的。

当我背了两段劝学篇以后,他才跟我谈荀子,他说,这都是些冠冕堂皇的文章,当然我知道胡先生的偏好还是荀子的“科学”见解。

两个人虽是谈不来,可是谈一晚上,很愉快的分别。我总是喝得醉醺醺地走到电梯,他总是送我到电梯的地方,热烈地握手,并常说他近来没有什么会,意思是愿我再来谈天,可是也不勉强我。

谈到白话文学,他的程度就不如我了。因为他提周作人,我就背段周作人,他提鲁迅,我就背段鲁迅,他提老舍,我就背段老舍,当然他背不过。

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胡先生对周作人的偏爱,是著名的。他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他在晚年是尽量搜集周作人的东西。

我如果说:“不要打呀,苍蝇正在搓搓手搓搓脚呢。”他似乎就想起苦茶庵中的老友,在他回忆的茫然的眼光里,我看出胡先生对朋友那份痴与爱。

“七七事变”离开北平后,他劝周作人: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茶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知道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这是胡先生的一首名诗。及胜利后,胡先生为他辩护,为他洗刷。给法院的证辞中,比较了北大的藏书,比较北大建筑的今昔。把周作人说得不仅不是汉奸,而且是个功臣。周作人坐监时,他去探监。我并未问过胡先生,但在话里,他似乎对周作人现在的情况依然很清楚。

当我听完他每次说周作人以后,即想起:“你们之中谁觉得自己无罪,可以出来打死他!”除非是个圣人,不会有胡先生那种慈悲、那种热爱、那种原谅、那种同情。

丁文江先生当上海总办,是给军阀做事,胡先生在丁传里,不知用多少话来阐述他的那个“如俟河清,当待何日”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胡先生的辩解,实在并不是用什么理智的分析,而是那份热爱的心肠。因此,他从任何人身上全能看出长处来。

有一次,他问我说:“之藩,你知道曹锟的长处吗?”我从小学课本里就知道,所以我说:“我知道。”他说:“什么?”我说:“贿选!”

他很严肃地说,曹锟的长处是公平。因为他公平,所以提拔出那么多走卒式的将领来。大概胡先生看过的不平的事太多了,选了半天,选出曹锟来。经他解释了曹锟所提拔起来的屠狗英雄以后,我真是佩服胡先生的用心。因为我从小学课本里灌输的成见,依然保留我对军阀的痛恨,可是我知道我们的谈不来,是我太幼稚而已。

胡先生在现代的人中,不要说在中国找不到,在外国也找不到。因此,我常用古人与他比。

我也给他写过几千言的长信,我也给他各式各样的难题,但只要问题诚恳,他总是尽量答复的。开头总是谢谢你的长信,末尾又是特别谢谢你的意思。

你看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有多诚恳,你再看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那几百字的信,最后是“非石之所敢知也”。司马光收到那样的毫不考虑、应勿庸议的回信,如何不气?

所以,胡先生有王安石的变法热情,但比王安石要温和得多。

年轻朋友去访他,胡先生总说:“你多大了?”“啊,我羡慕你呀!”

你看白居易的诗:“今日红颜欺了我,他日白发不放君!”

虽是游戏的诗,但也失去了长者的风度。

胡先生有白居易的文学技巧,但比白居易要纯厚得多。

在笔辩的文字中,在舌辩的议场中,胡先生从来未失过态,嘴里说出不堪入耳的话来。

你看苏东坡的策论中,“养猫所以去鼠,不能因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所以防奸,不能因无奸而养不吠之狗”。

拿猫狗一类的东西当武器,是苏东坡冲动起来的败笔,但这种败笔,胡先生从来没有过。

所以,我觉得胡先生有苏东坡的痛快淋漓,却比苏东坡能控制自己。

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

春风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了。

(选自《剑河倒影》,略有删节)

1.作者在开头说和先生谈天“是一大享受”,又说“常常谈不来”,为什么?

2.文中胡适的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3.文中用王安石等人对比,写出了胡适哪些性格特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4.结合全文,探究“春风”的丰富意蕴。

 

1.因为两人的观感与看法不同,所以两人谈不来;因为胡适温文尔雅、尊重他人,又使得两人谈天愉悦。 2.规劝周作人离开北平南下;表达我对周作人的关心牵挂。 3.既有变法热情,又温和;既有文学技巧,又纯厚;既痛快淋漓,又能控制自己。 多角度地刻画了胡适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表达作者对胡适的推崇之情。 4.“春风”隐喻胡适,赞美了胡适温和纯厚的品格;生动地传达出和胡适交往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春风已去,斯人已逝,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怅惘与追思。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在开头说和先生谈天“是一大享受”,又说“常常谈不来”的原因,需要分别分析“是一大享受”“常常谈不来”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分析可知,因为两人的观感与看法不同,所以两人谈不来。“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两个人虽是谈不来,可是谈一晚上,很愉快的分别。我总是喝得醉醺醺地走到电梯,他总是送我到电梯的地方,热烈地握手,并常说他近来没有什么会,意思是愿我再来谈天,可是也不勉强我”,因为胡适温文尔雅、尊重他人,又使得两人谈天愉悦。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文中胡适的诗的内容,“飘萧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规劝周作人离开北平南下;“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知道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结合“相思情”分析可知,表达对周作人的关心牵挂。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及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胡先生有王安石的变法热情,但比王安石要温和得多”“胡先生有白居易的文学技巧,但比白居易要纯厚得多”“我觉得胡先生有苏东坡的痛快淋漓,却比苏东坡能控制自己”分析,既有变法热情,又温和;既有文学技巧,又纯厚;既痛快淋漓,又能控制自己。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表达作者对胡适的推崇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     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    。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     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

1.文中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疏疏落落    界限     镶

B. 疏疏朗朗    界限     嵌

C. 疏疏落落    界线     镶

D. 疏疏朗朗    界线     嵌

2.“这里头有道理可说”,请依据原文,分条写出文中的“道理”。(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4)时运不齐,__________。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

(5)青山隔送行, 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    (王实甫《长亭送别》)

(6)退论书策以舒其愤,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________________,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_________。       (《史记·李将军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注】

辛弃疾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注】此词作于绍熙三年(1190年),词人奉宋光宗赵惇之命,任福建提刑。三山,福州旧称。

1.上阕 “绿涨连云翠拂空” 中的“绿”“翠”各指什么?

2.上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3.请简要赏析“殷勤却谢打头风”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节选自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

    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阴受武帝之诫而虑其败。方其出塞,武帝欲无用,而固请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绝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陈余以违李左车丧赵,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而卫青何以奏寘颜之捷?则置广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术,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测,固矣。东出而迷道,广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以为李广老,数

(2)悠悠者足以知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岁,元狩四年        阴受武帝之诫而虑其败

B. 乃自精兵走之          广之好名市惠动人

C. 大军行水草少          陈余以违李左车丧赵

D. 令长史封书与广莫府    广为将,概可知矣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2)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3)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

4.乙文中王夫之针对李广“出塞而未有功”提出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分别纪念哪一位人物?

(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________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________

(3)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