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啊,不见一个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材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一片一片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摩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几位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面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

刹那,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湖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来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的。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

2.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以自己的话解说)

3.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圆明园的哭泣,八国联军蹂蹶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把她变为废墟;民族的哭泣,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作者的哭泣,为民族屈辱的过去哭泣,为今日国人民族感情的麻木的哭泣。 2.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民族血性的淡薄,觉得他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起不到警醒的作用,就背离留下它的初衷,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3.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景物烘托的手法。作者用景物烘托眼前的残破凄凉,同时由于当年的美轮美奂对比,抒发了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怒,为后文写人们在废墟前的麻木精神作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先到文中圈出有关“哭泣”的文字,如第一段“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这里写的是圆明园的哭泣,写的是民族的哭泣;文章最后说“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这是写作者的哭泣,联系上文“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可以知道作者是为民族屈辱的过去哭泣,为今日国人民族感情的麻木的哭泣。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题干要求“以自己的话解说”,这就说明文中对这一问题应有阐述,考生应先找到这些阐述的文字,最后应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题干的引文源自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上文写到“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这些人的表现让我“不知所措”,让我的眼眶和心口都隐隐作痛,引发我“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质问。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民族血性的淡薄,觉得他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起不到警醒的作用,就背离留下它的初衷,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写作的技巧,第二问是考查段落的总要。回归文本,找到第二段,这一段写十年前前往圆明园的所见和所感。“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这是去时的环境,阴冷的环境对眼前的残破凄凉之景起到了衬托的的作用;眼前所见的石块、石柱、石雕与当年的美轮美奂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抒发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怒之情,这也就为下文写人们在废墟前的种种行为形成对比,为写人物的麻木做了铺垫。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

(3)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

(4)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

(6)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

(8)东床西舫悄无言,______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

(10)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 五亩之宅,之以桑(树:树木)

C. 七十者帛食肉(衣:yì,穿)

D. 之畜(豚:小猪    彘:猪)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斯天下民至焉      申之以孝悌

B. 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C.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 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 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 《谍影重重3》所创造的完美境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间谍电影,不少影迷对伯恩顶礼膜拜,认为伯恩的表演比邦德更胜一筹。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两句应当是(  

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以灵感,            

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

A.aa    B.ab   C.ba    D.bb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