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芙蓉花,是大江南北常见的花卉,可谓无人不...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芙蓉花,是大江南北常见的花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识。这种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故又名“三变花”。其花晚秋始开,虽饱经霜侵露凌,却依然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故又有“拒霜花”之美誉。在古代,凡美艳之花,诗人必咏之,画家必绘之,文人必赋予多种内涵。芙蓉花之美艳及风骨,自然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故自唐代以来,描绘赞美芙蓉花的文艺作品曾出不穷。但须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芙蓉,并不一定是指现在人们熟知的芙蓉花,因芙蓉本是荷花的别名,宋以前以芙蓉为名的作品,多指荷花,如,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画中的花并非芙蓉花,而是荷花。

花的名称,相同者甚多,如,牡丹花,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里指荷花)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与荷花相似,便以荷花的别名为名。为了防止名称上的混淆,人们根据其生长习性,在“芙蓉”二字之前加“水”字或“木”字,以示区别。荷花是水生植物,生于水上,故称“水芙蓉”;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或“地芙蓉”。而早在唐代,人们便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菊花能傲霜,芙蓉花亦能拒霜。对芙蓉花不畏霜侵露凌的品格,历代文人赞不绝口。文人骚客从精神层面欣赏芙蓉花,百姓则更喜欢它的吉祥寓意。“芙蓉”与“夫荣”谐音,这种花与七簇桂花的组合,就有了“夫荣妻贵”的寓意。牡丹代表富贵,芙蓉与牡丹的组合,便成为“荣华富贵”的象征。而芙蓉花与白鹭的组合,便意味着“一路荣华”。这些组合,在各种古代艺术品和工艺品上都是常见的题材。加上芙蓉花天生丽质,美艳绝纶,一日花色三变,所以古人常以芙蓉花比喻仪态万方的美女。如,古人有诗曰:_______

以芙蓉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始见于宋代,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北宋画家赵昌的《花卉四段图卷》,分别画了折枝海棠、栀子、芙蓉、梅花。不过,有学者从其画风、字迹分析,怀疑是当时高手所仿。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诗提及此事,但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而不是折枝芙蓉。

元、明、清时期,擅画芙蓉花的画家不是太多。近代以来,以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水平最高,他们对芙蓉花的傲霜精神尤为欣赏。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lài)    出不穷    B. (dàn)    若芙蓉

C. 淆(hǔn)    文人    D. 音(xié)    美艳绝

2.如果将下列诗句填到材料一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B.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C.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莲池尽,独伴霜菊槁。

D.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所说的芙蓉一直都是指荷花。    B. 唐代的人们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C. 百姓只是喜欢芙蓉的吉祥寓意。    D. 赵昌所画的芙蓉花是水边芙蓉,其诗可为证。

 

1.B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A项,“曾出不穷”的“曾”应为“层”。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C项,混淆(hǔn),应该是hùn。混淆:指迷惑,将什么误认为什么。D项,“美艳绝纶”的“纶”应为“伦”。美艳绝伦:容貌美好艳丽,超越群伦,无可相比。 2.试题分析:该题既考查学生语言的衔接能力,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语段,整体理解把握语段的内容。考虑空格处想表达的内容,然后仔细理解所给的诗句,确定选项。空格以芙蓉花比喻仪态万方的美女,A项,以芙蓉花作比采莲女,符合语境。B项,只是写木芙蓉花开的时间及艳丽,并没有以花喻人之意。C项,是写野芙蓉在溪水边开放的样子很美好,水花相映。D项,主要表现了芙蓉的傲寒耐霜特点。 3.试题分析:A项“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里指荷花)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与荷花相似,便以荷花的别名为名”,表明芙蓉花一般是指木芙蓉,而非荷花。C项,“只是”曲解文意。“芙蓉花之美艳及风骨,自然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表明芙蓉还有别的内涵让人喜欢。D项,“其诗可为证”,张冠李戴。原文“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诗提及此事,但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表明是苏轼的诗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本色,风清气正是社会的本色,不忘初心是开拓进取者的本色,砥砺前行是拼搏向上者的本色……

请以“说本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时下,人工智能已经像一缕春风吹向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深圳智能公交的试行;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如满目春光去普照人们的生活,例如,智能生活助手、智能心理医师、智能设计大师等等将会面世……可以说,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智能勃发的春天。

请以“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述清晰,描写具体,想象合理。

 

查看答案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从《红楼梦》、《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几部名著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其写一简介。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突出人物特征。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这些名言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带给了我们很多教益,请谈谈你从《论语》的某一条名言中所获的教益。

要求:有切实的感受或认识或思考,条理清楚。

③请从“梅”、“兰”、“竹”、“菊”中选取一物,借之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情感真挚充沛,语言具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注:此处说的是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相当于摄氏温度2.22°—16.67°)。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原本干燥的鞋子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⑥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气候)温和的]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⑦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⑧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铿锵:“春”这个字的音读起来响亮、明快。

B. 妒忌:住在都会里的朋友对我在美丽的乡村偎傍着春感到忿恨。

C. 憔悴:山野中枯草遍地、荒凉萧条的景象。

D. 萌动:花柳一点点地发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这个字的形状齐整妥帖而有对称的美,但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B. 引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说明春虽将半了,但并没有给人舒服感。

C. 第⑤段有过渡作用,“可知……”道结论,总结上文;“实际……”转话锋,引出下文。

D. 作者虽然喜欢满眼是青山绿野的暮春,但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

3.第①段中作者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5.文章最后两段叙写了“东西洋文化的判别”,请分别概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对春的不同看法。作者在这里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有何匠心?

6.本文中,暮春的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 《边城》中的翠翠

C. 《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    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大自然的美有的是柔美,譬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

②大自然的美有的是壮美,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美”,譬如,“便要还家,____。村中闻有此人,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一(夏日田园杂兴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夏日田园杂兴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三(冬日田园杂兴十二)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四(夏日田园杂兴九)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五(秋日田园杂兴十二)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1.下列对所选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兴”意为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组诗所选五首都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B. 选诗一意境宁静明丽,“日长篱落”描写了中午篱笆影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的景象。

C. 选诗四以农村儿童的口吻来写,第二句写儿童招呼客人留宿并递上香甜清凉的井水。

D. 这五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在一、二、四句上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2.选诗五中的“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生态文明”,下列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的一项是

A.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B.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寄旧山僧》)

C.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D.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3.请从下面①、②两题中选定一道题作答。

①简要赏析选诗一中“惟有蜻蜓蛱蝶飞”及选诗二中“村庄儿女各当家”在各自诗作中的作用。

②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选诗二、三、四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