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是中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是中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中医药》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推出,将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今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中医药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针灸铜人始创于公元1026年,与正常成年人大小相似,造型逼真,结构精巧。铜人体表刻有经络和穴位,体内雕有脏腑器官,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铜人涂蜡穿衣,内注水银,即成为考试的模型,受试者如能准确地针刺穴位,则针入水出,稍有偏差,针就不能刺入。铜人不仅可用于针灸学,还可用于解剖学,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首次由政府组织制定的针灸标准,铜人所承载的针灸治疗方法,国际认可度最高,也一直被视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名片。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建国后,从尼克松访华引发美国针灸热,到英国王室政要推崇针灸技能,再到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外国人接受并欢迎针灸。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2016年,我国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登上美国《内科学年鉴》,获得了国际权威医学界的认可。目前,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药,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对世界医疗发展贡献大,这将促进中医药更大范围的传播。进入21世纪,以征服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而以一根针、一把草示人的传统中医药却解决了不少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仍以针灸为例,针灸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增强抵抗力等有重要作用;又如在耐药菌问题研究中,中草药显现出替代抗生素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而且能防止更广泛耐药性出现。更为关键的是,两千年前中国医学先哲“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愈发成为现代医学的一种共识。

历史机遇来到眼前,中国更加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上的致辞中所言,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取材于王君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医是人们熟悉的,它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重任,挽危急于顷刻,救含灵于病痛。中医又是陌生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把脉诊病……这些有关中医的一切,犹如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的老学究。中医却又是“神奇”的,翻开报纸、杂志,时不时就会看到有关中医治愈疑难杂症的报道。很多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在中医那里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留给大家的是惊讶和疑惑。如此一来,中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成了高深莫测的“玄乎”医学。病治好了,便觉得中医神奇;治不好,就怨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中医治病的道理似乎很难说清,却也可一言以蔽之,中医所治的是“人”,而不是我们认识中根深蒂固的“病”。人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依赖的是各器官的协调运转,各器官进行正常工作的条件是人体内环境状态的稳定平衡。因此,“治人”就是要治理人体这个内部环境,使其达到一种合适、稳定的状态。而中医常说的寒热燥湿,无非就是对人体内环境的一个评价。尝试把人看作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界,中医的道理就不再难懂。

    用环境的视角看人体,我们会发现很多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比如说霉菌感染,在西医那里往往很棘手,而中医治疗很简单——祛湿。如果想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想想“黄梅天”东西发霉的原因。奥妙就在于内环境的潮湿是霉菌感染的症结所在,如果不改变这个潮湿的内环境,霉菌无法清除;而当内环境变干燥时,霉菌自然也无法生存、繁殖了。中医治病的道理是整体治理内环境,而不是直接去杀霉菌,因此它不会产生耐药性,也不会对人体造成药物性损伤。

再往细处看,同样是潮湿,闷热的潮湿和阴冷的潮湿又有不同。闷热的潮湿,来一阵凉风,下一场大雨,才会让人觉得清爽;阴冷的潮湿,需要借助太阳的热力,才能驱散阴霾。于是,中医又有清热利湿与温阳燥湿两种治疗“内湿”(内环境潮湿)的方法,分别治疗“湿热证”(内环境的闷热潮湿)与“寒湿证”(内环境的阴冷潮湿)。这也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理解了中医治病的道理,再来看我们已经习惯的“病”的概念。这“病”实质上是人体内环境改变之后,各器官协调运转障碍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征象。比如,内环境过寒,体内各种细胞的功能活动都会低下,这和冬季动植物活力都降低一样,人会表现出心悸心慌、疲劳乏力、畏寒怕冷、饮食减退、小便无力或频数、眩晕等症状。这些表象在西医那里分别可以诊断为冠心病、胃炎、前列腺炎、脑供血不足等等,然后分科分类予以治疗,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换了中医,治法就很简单,整体给出一个“温热”的药方,把内环境的寒清除了,所有的不适自然也就消失了。

中医治“人”的特点,决定中医没有一个方子是用来治“病”的。中医所有的方剂,只为人体的健康——把人体的内环境调整到一个合适与稳定的状态。

(取材于唐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当代医疗体系的主流是现代西医,一百多年来西医在维护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却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十年因化学药物滥用、工业化污染等因素,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这让西医碰到了自己病理学的死角,原来威力强大的抗生素、激素随着临床应用出现的副作用而黯然失色。而“终生服药,不可逆转”似乎彻底剥夺了患者恢复健康的可能性,慢性病成为当代疾病主流。目前,慢性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当代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要对医学目的做根本性的调整,医学发展战略应转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而针对面临的巨大挑战,吸取和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已经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过去几千年,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做出了重大、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来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对慢性病防治有系统理论,并积累形成了多样治疗手段。中医突出“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中医药显示出诸多独特价值,但目前重要的是携手西医,在合作中扬长避短,以共寻发展。中西医结合不能再停留在中西药结合的层面,更不能再纠缠于“姓中姓西”的对立态势。屠呦呦从古医书中找到灵感,提炼出抗疟疾的青蒿素,已经为人们树立了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方法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典范。中医理论有特色,治疗方法多样,将中医理论、实践经验与现代科技有效地结合,中医就更能在“以健康为中心”的当代医学中突显其独特价值。

(取材于田雅婷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铜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精巧的人体解剖模型    B. 是针灸教学实践的教具

C. 是针灸考试评价的工具    D. 是中医走向国际的名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医药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药因为疗法独特、治病不用药而得到广泛传播

B. 中医药很早就传播到国外,现被不少国家立法确认

C. 中医药不断获得权威认可,传播的信任度越来越高

D. 中医药对世界医疗发展贡献大,传播的前景会更好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医治病道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治“人”是以人体内环境稳定平衡为目标

B. 中医讲的寒热燥湿,是说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

C. 中医的“辩证”是辨析人体内环境改变的症状

D. 中医用整体观开药方,治疗人们所理解的“病”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中草药显现出替代抗生素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

的原因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草药比抗生素药性好    B. 中草药不直杀病菌,而是改变病菌生存环境

C. 中草药是纯天然的药物    D. 中草药药性弱,不会对人体造成药物性损伤

5.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灸:灸,读jiū。形声字,从火,久声

B. 症状: 症,读zhènɡ。多音字,还有zhēnɡ的发音

C. 故纸堆:指数量多而且陈旧的图书资料

D. 根深蒂固:蒂,读dì,是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6.根据“材料三”,当代医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属于“挑战”的一项是

A. 全球范围内疾病谱发生变化    B. 化学药物滥用、工业化污染

C. 西药临床应用中出现副作用    D. 慢性病缺少有效治愈的手段

7.根据“材料三”,面对当代医学挑战,下列应对策略,不属于中医独有的一项是

A. 对当代医学目的做根本性调整    B. 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

C. 携手西医,在合作中共寻发展    D. 借现代科技扬己之长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说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有利因素。

 

1.D 2.A 3.C 4.B 5.A 6.B 7.A 8.中医药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已被传播到世界多国,具有被世界认可的基础;中医治疗原理、方法独特;当代医学发展需要中医;中医具有结合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优势。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解析】 1.D项从原文“铜人所承载的针灸治疗方法,国际认可度最高,也一直被视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名片”可知,针灸铜人不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名片,而是其所承载的针灸治疗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罗素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这个世界已经够喧嚣的了,现在需要的只是静静面对内心。——毕淑敏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感悟或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

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杜牧对这首诗的颔联赞赏不已,并戏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苦 闷

契诃夫

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去维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

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

“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 ”

“车也不会赶!靠右走! ”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这些人都那么坏! ”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

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什么? ”军人问。

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 ”

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车夫,去巡警桥! ”三个年轻人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驼背;驼背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

约纳拉紧缰绳,二十戈比不公道,他顾不上讲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

“出发!‛驼背说,“看你那帽子,整个彼得堡没有比这更差的帽子了……”

约纳笑,‚是破得不行啦! ”

“头疼得要炸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在杜克马索夫家我们俩喝了四瓶白兰地。”

“干吗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对天发誓!事实是……”

“这是像虱子咳嗽那样的事实。”

约纳笑了,‚开心的爷们! ”

“见鬼!……‛驼背愤愤地喊,‚老不死的?有你这样赶车?用鞭子抽!‛

驼背一个劲儿地骂人,两个高个开始议论一个叫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回头看他们,等他们的谈话有了短暂的间歇,他回过头喃喃说:‚这个星期我——我儿子——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背咳了一阵说,‚快赶车!什么时候到啊?‛

“你给他鼓点劲! ”

“老不死的,听见没有?小心让你吃脖拐!和你这号人讲客气还不如走路! ”约纳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赶车的,有老婆吗? ”一个高个问。

“我?老婆在坟里!儿子也死了,我还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本该找我,偏找上我儿子……”

约纳转身想告诉儿子死去的经过,驼背吁口气说总算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久久目送着这三个游荡者。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约纳看见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决计跟他攀谈一下。

“亲爱的,几点啦? ”他问。

“干吗停这儿?把车赶开! ”

约纳把车赶开几步,沉浸在苦闷中,他觉得向别人诉说没有用,可还没过五分钟,他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 ”约纳望了望院里睡熟的人,后悔回来早了。

“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一个年轻车夫从角落里起来,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 ”约纳问。

“是啊!”

“那就尽情喝。可是,老弟,我儿子死了,听见没有?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效果,可年轻人喝过水蒙头睡着了。约纳叹口气,儿子死去快一星期了,一路上他还没跟一个人好好地说这事……应当说说儿子怎样得的病,怎样难受,临死前说些什么,怎么死的……。乡下还有个女儿阿尼西娅……也要说说她……他可说的话会少吗?听的人应该哀伤、叹息……“去瞧瞧马吧。”约纳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一个人不敢想儿子,跟随便哪个人说说,自己想可怕得受不了。

“在嚼草?‛约纳问他的马,“好,嚼吧……既然挣不到买燕麦的钱,就吃干草吧……我赶车不行啦……应该儿子赶,他可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还活着多好。”

约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无缘无故死了,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马驹,小马驹突然死了,你说可怕不可怕? ”马嚼着草听着他说话,约纳说得得意起来,便把一切讲给它听……

1.小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小说详写三个年轻人的无聊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契诃夫与鲁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他们的作品有相同之处,请结合《祝福》中的祥林嫂,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角度分析其共同点。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北伐中原的雄壮气势:“想当年,_________ 。”

(2)《琵琶行》多处写秋月,各有情味,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一曲终了寂静无声的情景,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令人回味。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敏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4)愁有重量,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愁,“ _____________ ”。

(5)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接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降到十几单,有70%的黑摩的司机转行。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光明日报》)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8%和9.3%;有35%的被访者希望运营公司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或车座损坏,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 这无疑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1次共享单车》,《北京晨报》)

材料三:

没有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出行难题;有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问题又惹人烦。‚我国从‘自行车王国’转而进入汽车社会后,自行车的行车与停车空间被小汽车大量侵占,骑车出行的连续性、舒适性大打折扣。‛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共享单车登陆、抢滩,短短一年,全国已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考虑到仍有不少大城市的远郊区县和中小城市尚未普及,规模增势一时恐难削减。目前,不少单车平台都建立了信用积分体系。如果有些市民总是不文明骑车,那么在注册时使用的信息可能被锁定拉入‚黑名单‛,不允许使用共享单车。专家建议,可以将其与政府主导的‚信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奖惩联动。

(摘编自刘志强《共享单车,如何骑得又稳又远?》,《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享单车是在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涨,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B.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从而增加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

C. 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等。

D. 乱停乱放共享单车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破坏了市容市貌,而且也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善了我国国民的出行模式,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B. 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采访者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C. 城市留给自行车的空间有限,共享单车规模又在快速扩大,这促使着新的应对机制逐步建立。

D. 让共享单车骑得又稳又远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就目前而言,我们尚不能处罚不文明骑车者,即使有不被允许使用单车的情况,那也还只是个别平台的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