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以“共享”理念风靡全国各大城市,这种用车模式便捷、绿色、健康。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停放随意的混乱、无视安全的骑行,以及租金退换不及时、单车定位不精准等。这引起人们对“共享”的诸多议论,你对“共享”有怎样的思考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在《草书的表情》一文中,作者说“诗是少年的狂放,中年的故事多半是欲说还休”,但我们少年岂仅仅是狂放,他们也有滋味万千的生活,这之中亦有“欲说还休”的体味。

请以“欲说还休少年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欲说还休少年事 那年她的眼泪就像秋天的连阴雨,绵绵不绝不停地下……. 心在落叶纷飞的风里黯然神伤。悲伤围绕着她,她的忧伤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实实在在的痛。 由于父亲在这个地方工作的缘故,上初中了就把她转到这所中学来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习惯,她越发郁闷了。 上课了,她望着窗外树梢上飞来飞去的鸟儿发呆,朵朵白云飘摇在蓝天上,白云有心思吗?蓝天对白云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说我们永远不要分开。小鸟寂寞吗?叽叽喳喳在叫些什么?是不是在呼唤它的母亲。想着想着眼泪就滔滔的流下来,掏出手绢擦拭着眼角,用手捂着头,倒在课桌上好好睡觉,睡着了就能见着母亲了,真好。像是有人用胳膊在轻轻地撞她,醒了。 “老师在叫你呢”同桌说。她赶快站起,教室里所有的眼睛齐刷刷的瞅着她。心砰砰跳,脸在发烧。老师道:“林晓雨,上课时间别嗑睡”。她“嗯嗯”的应着。 下课了,同学们推推搡搡冲出教室,她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无精打采,同桌没有出教室,问道: “咋了?才来不习惯吧”?” “噢,有点”。随话答话,头都没抬。 “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她没有说话。他知趣地走了。 放学了,背着书包回到父亲给租的房子里,小小一间房子,房子后半部支了张床,用一个布帘子挡了一下,前半部放了二张桌子。一张桌子上面放书、煤油灯,看书做作业。另一张桌子上放做饭的用具。这就是她白天做饭晚上睡觉的地方。虽然简陋但一个人住着也很安静。 她摇摇电壶没水,就提起小红桶去接水。提了水划根火柴生起了煤油炉,给纲筋锅里添水,水煎了,从抽屉里舀半小碗包谷面,撒到锅里拿筷子搅拌,煮一会儿饭就熟了,小碗里还有炒的酱豆,全当吃糊涂的菜了。吃完了饭收拾好碗筷,打扫好房子,懒得看书,倒到床上便睡。 每天早早上学,说实在的那时真不想上学,面对一张张陌生的脸。在学校时间过得真慢,度日如年。望着一个个穿着整齐的衣服,开朗阳光般的少年。她自渐形秽自卑得如倒伏在地的小草。和他(她)们相比,她只是个丑小鸭,却又不是童话里的那个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她看不到希望,心灰蒙蒙一片。 【解析】本题给出了两个写作的选择。就第一个题来说,写作的思路可解析为:1.“是什么”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共享单车有好处: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方便出行。同时,共享单车也显现了自身的不足:乱停乱放、被盗遭毁、私自加锁、改装兜售。比较共享单车的优劣可知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直面,并想办法加以解决,不能简单祭起“国民素质低下,共享单车我们玩不起”的虚无主义旗帜。对于新生事物,人们多看事物的优点,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棒子敲死。2.“为什么”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共享单车”问题多多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监管;其二,共享单车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其三,部分国民素质不高,自私使然。3.“怎么办”分析。  “怎么办”主要针对“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要想出解决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吐吐槽,摆出一副虚无主义的样子。 就政府部门而言:其一,关于共享单车的停放,要建立文明用车的奖惩制度;其二,提高维护故障车辆的处理速度;其三,建立第三方结算用户实名制度,与个人的信用挂钩;其四,公安机关介入,对蓄意破坏、盗窃单车的人依法查处。就个人角度而言:我们要提高个人素养,做合格公民;摒弃私利,抛掉戾气;相互监督或积极举报。 第二个题的写作思路可以这样来思考:首先,什么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意思是表达难于启齿的感情或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想说却又马上停下没有说。结合材料中的提示,少年也有滋味万千的生活可以出发思考立意。可以写少年时经历的一件难于启齿的感情,也可以写少年时遇到的各种烦恼……。这个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写作时应有不少要说的话。注意题干的要求,用记叙文的文体来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为推进经典作品的阅读,学校举办了以“阅读·心享”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推荐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边城》《呐喊》等书目。活动中,有的同学阅读经典作品有困难,“死活读不下去”请你以书目中的一部分作品为例,为这些同学提供阅读帮助,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活动组织者建立了“共读”微信群,要求分工合作,每天上传经典作品的一个章节的朗读录音,请你对这个活动设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活动组织者举行以“读你”为题的诗文化比赛,请你以书目作品中某个人物为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草书的表情

①时常听到抱怨,草书难懂如同天书。

②我的想法是,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顿挫缓急,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划之间起伏的内心波澜,这就是懂得草书了。那些戏迷不在乎舞台上的故事情节,他们是为演员的柔软身段和激越唱腔而摇头晃脑。草书也是如此。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涌过纸面,至于写下的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③无声的书法是有表情的。“厚德载物”也罢,“天道酬勤”也罢,“宁静致远”也罢,“清风遣怀”也罢,相同的辞句可以写出迥不相同的书法表情。草书甩开了一笔不苟的横竖撇捺,颐使气指,是篆、隶、楷诸体之中表情最为丰富的一种。

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把推开了正襟危坐的楷书,纵笔驰骋,不拘浓淡,率意涂抹,一腔的悲愤跃然纸上。王羲之当年与众多贤人聚会兰亭,流觞曲水,惠风和畅之间生死无常的哲学感叹没有切肤之痛。据说他的《兰亭集序》是微醺之际的书写,字形俊朗,风神飘逸。然而,日后的《哀祸帖》终于丧失了那一份优游自得,刚硬硌人,不暇修饰,第一行的几个字形同仰天哀号。怀素的《自叙帖》呼风唤雨,飞沙走石,阖上的字帖仿佛仍然有长长的呼啸回旋。因此,日后读到了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不禁大为吃惊。这是他六十三岁的作品。相对于《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安详恬淡,漫不经心。书法史对这一件作品赞不绝口。所谓苍劲静穆,所谓法度精严,甚至称之为“千金帖”——一字千金之谓也。然而,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随和淡然的老者。岁月终于抚平了心中的激昂,年迈体衰,心意骤冷,神志与躯体似乎都有些萎缩,当然,书法史更乐意将这种格调形容为“人书俱老”。

⑤我与书法相遇,大约是四十多年前,偶然得到一本隶书字帖。临摹了一段时间,又借到一本残缺不全的草字汇。我设法弄到了一叠透明纸,细心地将整本字帖描了下来。这就是草书的启蒙了。一管毛笔开始在旧报纸上快速移动的时候,那个少年显然认为,草书比隶书有趣。

⑥我的生活再度拥有一张书桌时候,书法已经成为过时的传统手艺。窗外的日子充满了工业的节奏,书桌的统治者无疑是电脑。我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五笔字形,毛笔如同一个古老的传说湮没在斑驳的往事中。很长的时间里,我与书法的唯一往来就是读一读字帖。书店里遇到一些名帖,总是忍不住要买下来。读帖是无言的对话,缓重的一点一划是隐忍,汹涌的笔势是慷慨陈词,古拙的横平竖直是心如古井,长长的枯墨是一缕不绝的歌谣盘山而过……当然,悠然心会,神交而已。发现了意外的精妙情不自禁,也不过伸出手指在空气中将某个字临写一遍。

⑦再度握住毛笔,仿佛是突如其来的一念之间。腾出一张桌子,展纸研墨,熟悉的感觉穿过了四十多年的尘埃骤然弥漫开来。草书,墨迹淋漓,运笔如风,意想不到的快乐。年龄渐长,腰酸背痛再也不能率性地走南闯北的时候,草书是另一种驰骋。吸一口气,提一管狼毫毛笔满纸飞奔,这里有天马行空的任意。“纸上江湖,笔墨风月”,这张条幅是为自己写的。从车水马龙之中脱身而出,一间空旷的屋子,一张大桌,一刀宣纸,一副笔墨,这就是自得其乐的时刻。

⑧几幅字镶入镜框悬挂在墙上,不加裱褙。纸张微皱犹如乱头粗服,自有自然天真之态。有朝一日觉得了寡趣生厌,可以另行再写一幅换上。享受草书如同享受时装,心中快乐不减。不时挑选两帧发布在微信上,若干文友捧场点赞。偶尔有方家路过,指指点点。褒贬由人,心中快乐不减。忽然想为自己的客厅书写一幅,然而屡屡不能得手。除了满地的纸团,整个下午一事无成。受挫之感潮水般地涌过,心中仍然快乐不减。

⑨我没有写诗的才能,无法将一腔的心事托付于铿锵的句子。诗是少年的狂放,中年的故事多半是欲说还休。现在好了,草书不期而至。孙过庭的《书谱》曰:“偶然欲书。”心血来潮的那一刻握住一管笔,点若飞石,横若枯木,盘旋若龙蛇,奔放若快马入阵,草书就是一个存放心情的空间。胸中有不尽之意,那么,铺一张大纸,挥毫泼墨,一片纵横起伏犹如无声的呐喊与长啸。

⑩闲暇时写几笔草书,似乎很难接受白话文。遇到“汽车”、“电脑”、“主义”这些词,草书写不下去,甚至不断出现的“的”也是一个障碍。写唐诗宋词的句子,笔墨立即就流畅起来。“月”、“雨”、“雪”、“云”、“水”、“茶”都是常常写到的字,古人的日子充满了水意,不枯燥。还常常写到“花”字。风高竹有声,夜深花不寐,这时我明白过来了,草书就是在纸面上回忆古老的诗意生活。“闭门煮茶,秉烛读花”,写下这一幅对子,写的是一种久违的期盼。

(取材于南帆同名散文)

1.根据作品内容,下列作为作者客厅的对联,恰当的一项是

A. 喜有和风驻  欣无俗客来    B. 墨研清净日  书成春风庭

C.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D. 无事此静坐  有福方读书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以反问起笔,强调欣赏草书重在关注墨迹的浓淡枯腴、运笔的顿挫缓急。

B. 作者列举颜真卿等书法家的作品,表明草书书写字如其人,性格决定草书书写形态。

C. 作者写草书时很难接受白话文,是因为他热爱诗意生活,排斥充满工业节奏的生活。

D. 作者叙写了自己对草书的独特感受,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3.作者常写蕴含古人诗意生活的“雪”、“月”、“花”、“茶”等字。下列《红楼梦》中与此相关的诗意生活,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贾母带领众姐妹在大观园中赏雪,四面粉妆银砌,众人在琉璃世界中享受美好时光,此时盛景显现了贾府的鼎盛繁华。

B. 中秋月朗,黛玉和湘云联诗吟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表现了两人的诗情才情,也暗示了两人的悲凄命运。

C. 春日葬花,结诗社咏花,与众人赏花……黛玉惜花爱花,花亦如其人,芙蓉、菊花、牡丹、海棠都能映射黛玉的性情。

D. 妙玉在栊翠庵中请宝黛钗三人饮茶,使用的茶具精美,烹茶讲究,品茶独到,这是贾府富贵雅致生活的一个缩影。

4.作者再次遇到草书,从草书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请概括作答。

5.请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读帖是无言的对话,缓重的一点一划是隐忍,汹涌的笔势是慷慨陈词,古拙的横平竖直是心如古井长长的枯墨是一缕不绝的歌谣盘山而过……

6.文章以“草书的表情”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  ①    ②  ”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③    ④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⑤    ⑥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 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 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 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

A.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B.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

C.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

D.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3.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民从化。

孝武之世,外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世务,明习文法,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酒榷而议盐铁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取材于《汉书循吏传》)

注释:①榷:专营,专卖。②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秦之敝                      敝:陋俗

B. 四夷                      攘:驱除

C. 于是酒榷而议盐铁矣          罢:废除

D. 退而考察所行以其言          质:验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

B. 不至于严,民从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职

C. 世务                     兴闾阎

D. 经术润饰吏事               辄玺书勉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事简易,禁罔疏阔

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

B. 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

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

C. 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

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回到故乡

D. 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5.“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后为史书所沿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解说“循吏”

一词。

6.孝宣时,良吏多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良吏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