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三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横线处,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

把三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横线处,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桥。_____,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____,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地,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____,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就是盲人也可以用嗅觉感觉到那荷塘的甜美,有眼的由不得要停住脚瞻览一回。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② ③ ①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把三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横线处,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这是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这是一段描写景的文字,考生要注意空间的转换,同时还要注意前后景物的关联和内容的衔接。先分析三个句子,第一句“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涉及的景物是“南风”“岸上的垂杨”;第二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这是写绿水东流;第三句“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涉及的景物有“荷塘”“芦苇”;然后分析语境,第一处,后面说“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两岸”应指水的两岸,只有第二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写“绿水”,故应放在第一处;第二处,后面说“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可见前面应是引出“荷”,应填写第三句;第三处,后面说“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绿盖的摇动是因为风,只有第一句提到“南风”,故应放在第三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客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l 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

3.(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

(2)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

(3)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率疲弊之族,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亚夫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_____,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_____,抚孤松而盘桓。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

(6)_____,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________,直走咸阳。

(9)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______

(10)句读之不知,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君舍业厚之                遇:遭遇

B. 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        辍:放下

C. 得君狐白裘                  愿:希望

D. 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及: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士此多归孟尝君          ②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B. ①必先齐而后秦,秦危矣    ②吾还也

C. 贵贱一与文等            ②无贵无贱,长无少

D. ①已后孟尝君出,还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      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 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 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 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5.翻译选文和课文中的句子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查看答案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都同中条山有关。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 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都同中条山有关。

C. 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 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 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 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 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4.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 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 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 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