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依据上述对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仁爱”思想表现出的重要特点。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读书,只是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可以看的书籍太多,而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 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是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 ①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换句话说, ② 。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
下面对于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秦风无衣»生动地再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表达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B. «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全诗以物写人,借物言志,将橘树的生态和习性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以热烈赞美。
C. «殽之战»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为背景,详细描写了战前、战中和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布局谋篇的文学特色。
D. «荆轲刺秦王»通过一系列情节和对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表现了荆轲勇于反抗、重义轻生的精神。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纯如用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历史无法承受之重,她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向西方讲述了日本法西斯的恶行,显示着一种 的力量。
②苏轼家书蕴含着这位文学巨擘旷达的胸襟、积极的入世意识与强烈的归属感,他那睿智的思想也让迷惘中的人有 之感。
③她有一张爱说话的嘴,一天到晚都不停歇,天上地下,东家西家;而且要求特别多,不是让我帮她画个图形,就是讲个故事,我真是 。
④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 地品读,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能对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与特色有一个大致了解。
A.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B.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C.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D.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一首«乡愁»享誉海峡两岸的诗人余光中病逝于台湾后,人们在网络上自发组织了很多悼念活动,各种溢美之词 都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②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尽管烜赫一时 ,不可一世,但最终还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真正主宰历史的,一定是那些顺应时代要求、为民造福的人。
③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行为蔚然成风。
④电视剧«秋收起义»中,侯京健饰演毛泽东。剧中,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将毛泽东年轻时期忧国忧民的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⑤对甘于寂寞、埋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不断完善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心无旁骛 ,无后顾之忧。
⑥课堂上学生对爱情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活跃;李老师也是意兴阑珊 ,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早年的诗作来。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诗经采薇»中的“___________”回想当初出征时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并与眼前大雪纷飞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
(2)«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中“一言”指的是:“ ,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曹操像古代先贤周公那样渴慕人才以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