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央视《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是“陪伴”。董卿在节目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央视《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是“陪伴”。董卿在节目开场白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为什么呢?“因为陪伴很温暖……同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还有,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对此,你有何所思所感所想?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注意:(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得抄袭、套作,不要写成诗歌。

 

陪伴 月亮的皎洁,是因为有了群星的陪伴;大海的辽阔,是因为有了海鸥的陪伴;而我有了你的陪伴,在生活的道路上,并不孤独... ----题记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院里的绒幕,缓缓的落下来。浅浅的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气;泛黄的灯光,映射在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文字上,让整个身心都醉在其中。我知道,有你的陪伴,我并不孤独... 你陪伴着我一起品读傅雷对儿子的谆谆之情;你陪伴着我一起登上尼摩船长的舰艇,一同观赏海底大千世界的神奇美丽,体味着尼摩船长的智慧、魄力和果断;你陪伴着我一起走进保尔·柯察金的生活,体会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诠释生活困难的精神;你陪伴着我,感悟心灵世界的真、善、美。我知道,有你的陪伴,我并不孤独... 有你的陪伴,使我开始憧憬未来;有你的陪伴,让黑夜不再孤寂沉沦,点亮了心街的路灯,让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味;有你的陪伴,知识的警钟被屡屡敲响...是你,诠释了生命的绚丽多彩。 与我一起在月下聆听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洒脱;与我在分别之际体会“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触感;与我在困难面前鼓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与我一起致于朋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与我一起在早春之际,欣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是你,诠释了生命的盎然生机。 有你的陪伴,我看到了行者武松的刚猛不屈敢作敢当,智多星无用的足智多谋,及时雨宋江的疏财仗义;有你的陪伴,我看到了香菱的诚恳谦虚,宝玉的无奈,黛玉的情思,宝钗的爱恋,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有你的陪伴,我看到了玄奘的虔心向佛,悟空的神通广大,八戒的憨厚单纯,沙和尚的任劳任怨、忠贞不二;有你的陪伴,我看到了刘备的思贤若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恪守信义、始终不渝...是你,诠释了生命的淡而不凡。 因为有你的陪伴,使我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因为有你的陪伴,使我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伟大;因为有你的陪伴,使我懂得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因为有你的陪伴,使我学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我的挚友----书!是你,让我的生活充满色彩。 夜深了,疲倦的月亮躲进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在放哨,人寂了,空气里仍弥漫着书香。我知道,有你的陪伴,我并不孤独。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性的材料作文,要求以材料的提供的话题“陪伴”为核心谈自己的感受。文中强调陪伴很温暖,也很平常,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因为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人都需要陪伴。肯定陪伴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写记叙文,通过一人一事表现陪伴的意义,也可以写议论文,列举生活中陪伴无处不在,然后分析陪伴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再分析如何陪伴,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最后讲我们既需要他人的陪伴,也要在他人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总体立意是肯定陪伴的力量和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恰同学少年,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________________,学于余。(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古人多喜借酒抒发情怀,李白“举杯邀明月”表现了他的豪放,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表现了他的旷达。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宋武帝刘裕驰骋沙场、有吞灭强敌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绝句·其二

(南宋)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山中见梅

(南宋)戴复古

踏破溪边一径苔,好山好竹少人来。

有梅花处惜无酒,三嗅清香当一杯。

[注]①陆游,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力主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②戴复古,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一生不仕,浪游江湖。

1.陆游《梅花绝句》一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同是写梅花,以上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不可测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故也。夫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汉武与始皇,皆于杀者也,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如庆太子之悍,则宁反而不诉,知诉之必不察也。故为二君之子者,有死与反而已。吾又表而出之,以戒后世人主之果于杀者。

    (节选自苏轼《赵高李斯》,有删节)

[注]①参夷:指古代诛灭三族的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

B. 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C. 刑其亲戚师傅    刑:惩罚

D. 皆果于杀者也    果:果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然后知是山特立

B. 人亦念家    皆出于此乎

C. 始皇赦用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 法毒天下者    不赂者赂者丧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于夹叙夹议中揭露了秦始皇惊人的掠夺与浪费,对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遭遇抱以同情。六组结构整饬的排比句,在夸张与对比中极大地增强了语势。

B. 甲文前面那些描写和叙述,都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在于告诫当朝的唐代统治者:如果不借鉴历史,必将重蹈覆辙。因此,借景抒情是这篇赋在手法上的一大特色。

C. 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他们的太子一个被矫诏所杀、一个被迫造反,都不得善终。在苏轼看来,这都是用法过度、杀戮过重所致。

D. 从乙文可知,苏轼认为秦朝覆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而到秦始皇时,积久而成的威势已经过度严苛了,这有违古代的恕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5.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②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盲人眼亮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A)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B)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C)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16期)

1.概括第一段景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赏析文中画直线句子。

3.本文采用“欧·亨利结尾”,看似意外,其实前文已有暗示。请从文中找出分别为A、B、C画波浪线处作铺垫的文句。

4.有的译本将标题《盲人眼亮》译作《好天气》,你认为哪个更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2.唐朝的刘皂有诗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结合此诗和《我心归去》选文,谈谈“故乡”和出生地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