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环绕,盘伏。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 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 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 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BE 2.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B项,“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联系诗歌注释以及全诗的内容,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没体现“擅长说理”这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诗歌要把情感表达出来,除了注意意象和词语的选用外,也应该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比如直抒胸臆、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结合等。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试题。尾联用了典故,张翰的“鲈鱼脍”表达了思乡之情,但作者在“秋风起”时,“慷慨”“悲歌”却“不为鲈”,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威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绳子

B. 乃以秦王                        交付、委托

C. 沛公又不受                        命令

D. 沛公其计                            同意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B. 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 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D. 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螽,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螽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般勤地献与世人。他是一个淳朴的、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

B. 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

C. 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

D. 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2.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名留青史也有人说他的人格魅力感动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

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 文中大量引用前人的诗句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典雅隽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 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 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 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庆炳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不过,文学经典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永久地成为经典,而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时候,意识形态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我们不能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实际上,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真的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即使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清代产生的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如《平山冷燕》《玉娇梨》等,这些作品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煜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密切的联系,李泽厚认为:“作者李煜怀着一种悔罪的心情企望着出世的‘彻悟’和‘解脱',但同时却又恋恋不舍,不能忘情于世间的欢乐与幸福,作者痛苦、烦恼、悔恨,而完全没有出路。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此言得之。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狭小,就算是一部长期被列为文学经典的作品,也可能经不起意识形态风暴的摧残而被淘汰出局。反之,如果我们面对的作品思想意义比较开阔,可供挖掘的东西很深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那么,虽有意识形态风暴和文化权力的横行,也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从而在“文学经典”里立稳脚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曹雪芹。由于《红楼梦》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

总之,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对于文学经典建建构的巨大作用,但那种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一切的观点,由于忽略了作品内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

(节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而意识形态就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B. 除了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力作品内部要素也就是艺术价值和言说空间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C. 不能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往往缺乏艺术水准和价值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也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D. 相比于清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说没有成为经典而《红楼梦》被建构为经典这证明了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不是决定性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品艺术价值除了艺术水准和引起共鸣等之外还包括考虑某些作品是否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B. 李煜的词被列入文学经典主要得益于词作触及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关系。

C. 文学作品本身思想意义是否开阔可供挖据的东西是否深厚这也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作品内部因素。

D. 《红楼梦》具有广阔的言说空间即使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也难以影响其经典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文本节选的论述逻辑看除了作品内部要素外应当还有作品外部要素。

B. 李煜作品中出现痛苦、烦恼、悔恨等个人情感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C.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等现象的出现证明了文学经典在思想意义的开阔性以及意蕴的丰厚性。

D. 从全文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过程中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比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重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摄影家决定给一棵100多米高的红杉树拍照。因为是在森林中,从远处只能拍到一个树冠,而靠近拍摄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广角镜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他们决定先分段拍摄,然后剪接合成。但这又有很大难度,要寻找一个支点,架设可升降的拍摄点,还要把相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又必须遥控快门。同时,还得让四个人分层站在树枝上,以衬托这棵树的高度。不知道用了多少天,来回跑了多少路,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他们终于拍摄成功,剪接也天衣无缝。后来,并没有听说这照片获了什么奖,好像也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提起这事他们仍然兴高采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