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小题。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甲】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渡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丙】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在曾国藩看来,为官者应该谨言慎行,不能因为权柄在手就得意忘形,而是更要懂得放低身段听闻他人的意见;而官员如果说话太多,则容易暴露自己的不成熟想法,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乃至杀身之祸。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渡过 B. 平步青云 C. 为所欲为 D. 乃至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嫉恨(jí) 履行(lǚ) 砌成(qī) 缄口不语(jiān)
B. 黝黑(yǒu) 濒临(bīn) 猿猱(ráo) 陨身不恤(yǔn)
C. 肆意(sì) 骄横(hèng) 湮没(yān) 长歌当哭(dàng)
D. 妊娠(shēn) 豢养(huàn) 沉缅(miǎn) 强颜欢笑(qiǎng)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各种数字中:全球年发明专利已超过260万件;世界百米短跑纪录达到9秒58;中国高铁年运送旅客约15亿人次;北京人平均寿命超过80岁;北京汽车保有量为540余万辆;北京全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58微克/立方米,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3.4%;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日平均不少于4小时;我国公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某校高中生每月平均零花钱1000到1200元……
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总会牵连着或凝结为一个个数字。我们制造数字,改写数字,也盘点数字,预估数字,更感慨数字……
请以“数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图景,也可以写微小的情态,以小见大。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结尾写道:“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面对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难题,人有时会有这样或那样“不甘心”的举动。请从《红岩》中的江姐、《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中任选一人,叙述能体现其“不甘心”的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某些特定的时刻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白光》中的陈士成、《边城》中的傩送中任选一人,描写其在下列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感染力。
①林黛玉——葬花时
②陈士成——看榜时
③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时
(3)班里要设计一期以“高三的学习”为话题的板报。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下面的《论语》选文中任选一句,并据此写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内容有针对性,能自圆其说。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 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 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 萌动:开始发芽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 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 “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 “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3.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4.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6.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 《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 《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 《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本诗首句就直接表达喜爱山中草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在开篇直接表达对山野田园的热爱,其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本诗描写了山中秋景,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写秋景,其文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中写到“渔樵”,苏轼的《前赤壁赋》也有所提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