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节目中,“清华男神”博士学霸梁植说自己拥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节目中,“清华男神”博士学霸梁植说自己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但现在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希望导师给些建议。在现场,著名音乐人、清华校友高晓松对他说:“清华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去谋求一个职业”。

请从上述事件出发,结合你的见闻,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能写成诗歌。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高校学生应具备大格局的天下情怀 按理说一个国家是全体子民共同维护的大集体,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大集体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高老师虽然清华没有毕业,但也不是一般人,至少在人群中他属于智力顶端的。他发现的问题可以说是较透彻的反应了社会状况。目前来说,关心家的多,关心国的少之又少。甚至到了,没有人爱国的地步。面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办?高老师的建议就是让那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突破个人狭隘的观念,去关心国家,去关心世界。 所谓的国,是一群人舍弃一点点利益,获得一些保障,建立的起来的。每个人都应该维护国家的存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人都有一种罪恶的自私念头,让别人无私,自己坐享其成。每个人都抱有如此私心,国家就很难继续下去。 有种很好的国家状态,有国君但是感觉不到存在,人们平时各忙各的,可以自私自利。关键时刻能团结起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但问题是,关键时候是什么时候?每人都抱有让别人当炮灰的想法。种种自私的思想,让这种国家很能存在。 有个小故事,天堂的人们相互用长勺喂食。一个国家如果能互相无私,达到的结果甚于自私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前提就是无私,可人古往今来,始终离不开自私二字,谈不上无私。始终无私的国家也很难存在。 我们退而求其次,希望社会是自私和无私混杂的社会。自私的人多了,人们吃到一点自私的苦楚,有些人就会发出呼吁,人们会克制自己,调节朝向无私的方向。当无私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天生的自私病发作,就开始在人群中相互传染。又转向自私的方向。自私与无私就是如此在历史上来回动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许就是人们能承受自私的最低端。还没有大面积的出现自私的病症,那些智者发现了问题提前发出了警告。 呼吁人们要具有大格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大格局的时代意义。那就让人群中较有智慧的人先要明白大格局的意义。智慧是个抽象的东西,无法去衡量。但是智慧可以转化成学习成绩,或是年终奖金。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简单的分辨出人群中谁的智慧高一些的人,谁有可能理解大格局的意义。高老师在如此前提下,提出了让高校学生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家国情怀。这帮学生再不具备大格局的远大理想,自私的病将在人群中传染开来,病入膏肓。 并不是说反对那些不具备大学资格的人具有大格局的思维。一个农民一个鞋匠,每一个人都可以心系国家。只不过,在智力上有所限制,个人精力只是能满足小家庭的生活,无暇去顾及大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上也不乏一些小人物为国家舍生取义的故事。相比来说,那些有智慧的人,在满足个人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去改造世界。然而,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人的物质欲望的不满足。那些有智慧的人在吃饱喝足之后,所做的不是大格局,而是获得更多更好的衣食住行。 高老师痛惜,高校毕业生在寒窗苦读数十年,并没有想去改变什么,想得到的只是一碗饭而已。并不是他们得不到一碗饭,而是饭太多,挑花了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吃饭也只是挑贵的吃,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现在的教育,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知道什么贵吃什么。千万人争抢金饭碗,失业的还是多数,带来的就是荣校长看不起高校生的笑话。也许现在的教育,就是先工作再找理想,并不是因为理想而去工作。理想也许会在工作中慢慢形成,人都过了而立之年,再去找理想,理想已被现实污染,失去了年轻理想的纯洁性。我们理想始终会围绕着金钱、权力和美女。归根结底,成年后的理想只是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罢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却是祖国的希望,那些高校大学生更是祖国的命脉。命脉都培养偏了,谁还会为这个国家出力,国家的明天可以预见。 高老师作为诗和远方的代言人,谈理想是他骨子里的追求。他算是跳出了凡人的范畴,他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他的理由。但是有些人坚持现实也有其理由。不知其辛苦,不能无缘由的指责。参加娱乐节目问找工作的问题,已经算不上是理想和现实的选择问题,只能说他是个懵懂新人,既没有理想,也不懂现实。 最后,希望人民之间没有任何矛盾,这就需要智慧来解决。在茫茫人海中分不清谁能解决的前提下,这个问题只能交给那些自诩为天之骄子的高校学生了。让那些不具备大智慧的人实打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所供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有:作为清华学生,梁植拥有傲人的学历和成绩;他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他希望得到导师的帮助;作为导师,高晓松对之批评:“清华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去谋求一个职业”。梳理以上信息,我们就会明确这则时事新闻材料背后的人事脉络,从而找到思维发散的触发点。如从学生层面切入,可有以下思考:作为清华的顶尖学生,竞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些什么?这说明什么?这至少说明他没有很好地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规划,说明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我们可以探讨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怎样做到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若从导师层面切入,可有以下思考:清华学生是否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清华学生是否应该去谋求一个职业?为此,我们可以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小我”(个人理想)与“大我”(国家命运)的关系,等等。当然,也可以从学校的角度切入: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什么?对此,你可以作出自己的回答。还可以从整个事件本身切入,谈“人与时代”的关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求等级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求薪资待遇的越来越多,讲求人生理想的越来越少,谈车子房子的越来越多,谈诗与远方的越来越少。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写出自己的深刻思考。具体写作行文时,可选用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立意,要体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比如论述文要注意观点明确,论点集中,体现对事理分析的辩证性;叙述文要注意点题,围绕主旨展开对人与事的叙述,内容集中,结构完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尔卜尔筮,_______。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此去经年,_______。(柳永《雨霖钤》)

(5)青山隔送行,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1.这首诗的开篇写出了鹧鸪的______________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2.清代的金圣叹以为末两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请结合最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国者                    征:信

B. 而御六气之                    辩:同“辨”,分辨

C. 愿以境内                    累:使……劳累

D. 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

B. 庄子往见                        及其所既倦

C. 致福者                        而母立

D. 巾笱而藏之庙堂之上            慎于接物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起前四种人,宋荣子和列子能够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但都没有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 “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愿望

C. 《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是一个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思想

D. 庄子的散文往往通过多个寓言故事,阐述深刻的哲理,文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她上网查,去图书馆翻阅《园丁手册》、《花卉百科》,可上面都只教她怎么修剪,没有说怎样才可以阻止它疯长。于是她只好买回修剪工具,按书上说的进行修剪。

修剪之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她犹豫,是否该去敲邻居家的门,把那突兀串门的家伙拽回来?可这样的造访也很突兀,她甚至都还不知道隔壁住着谁呢。想着想着她就睡着了,工作站了一天,她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说,不好意思,我昨晚没有修剪。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老家的房子周围,也有一片这样的牵牛花。他还说,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很快,牵牛花就冲出城中村,绕上电线,然后是电线杆,然后是公车站,然后是路牌,然后是大马路……交警哔哔地吹响了哨子,追着枝条,拿起罚单却又挠头十分为难。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了不能开工的,有投诉汽车没法开上马路的, 有投诉广告牌被遮住了的,一个衣着讲究的主妇直接对着话筒大喊:我名贵的家具啊!快把那些低贱的植物弄走!

这一切已经完全超乎她的本意,以至于警察找上门时,她除了不停地道歉之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警察绕着小小的花盆走了一圈又一圈,啧啧称奇,这么小的花盆,怎么可能呢?!最终他还是傲慢地命令,砍了吧!

她自然不肯,把花盆护在怀里苦苦哀求,警察只好亲自动手,高高扬起了菜刀,眼看刀就要落下,她大叫一声:“不要——”

然后?然后她就吓醒了。醒来的她心怦怦直跳,她环顾自己的屋子,不足十平米的空间挤满了各种必需品,哪有种花的余地?再说,也没那个工夫。

原来是做梦呀!她深深叹了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惋惜。

醒来后的生活依旧无聊。起床,上班,站足一天,说着重复的奉承客人的话,然后下班,对付着填饱肚子,刷刷手机,洗洗睡,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想念那朵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了。起初这思念也只能算是矫情,可很快就像梦里那盆牵牛花一样疯狂蔓延开,遮挡住她的眼睛,勾引她的鼻子,扯住她的思维……她招架不住了,咬咬牙把攒下的假期都休了,长途跋涉回了一趟老家。

老家的爬墙虎很是茂盛,铺满了祖屋一整面墙。她看着那些纯绿色的家伙,很是疑惑,明明是爬墙虎呀,为什么记忆中老家的墙面是牵牛花呢?那些紫色的小花是怎么回事?她认真回忆了一下,无果。

她安慰自己,离开老家太久,记忆模糊也是正常的吧,说不定就是嫌爬墙虎只有绿色太单调才离开家的。她决定带一包爬墙虎的种子回去种,哪怕是扔掉一些东西,也要腾出一点位置来安放正确的记忆。想了想,她又多拿了一些,心想,给住在隔壁的邻居也带点吧,虽然还是不知道隔壁住的到底是谁。

(《小小说选刊》2017.21)

1.如何理解画横线句子中的“庆幸”和“惋惜”?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小说最后写到老家的爬墙虎,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緣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这段文字中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举啄木鸟、槲寄生两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简要概括

3.结合文意,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