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廷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躬愚无以副卿此意可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B. 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C. 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D. 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 敕,也写作“勅”或“勅”,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贬鹦臣僚。

D. 翰林学士,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掌制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王安石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 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藏到厕所里。

C. 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插。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土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D. 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最终遭到贬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1.A 2.C 3.D 4.1)皇帝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 (2)只不过后代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太高深的自己不能赶上的罢了。 【解析】 1.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曰”后通常要断开;“朕”是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恐”省略和主语也是“联”,前面要断开;“可悉意辅朕”省略的主语是“你”,指王安石,前面要断开;“庶同济此道”省略的主语是“你和我”,我们君臣二人。因此选A项。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敕,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3.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错,这是别人对王安石的诬陷,天旱不可能是某个人招致的。 4.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由是,因此;甫,才;即,就任,登上;命,任命;知,担任。第二句中,通知,透彻地了解;及,赶上。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就像飞一样,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他考中进士,并排名前列,担任淮南签书判官。不久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宫署屡次下命令,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因没能亲眼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他不就职。第二年,担任同修起居注,连续几天推辞。阁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阁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阁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敕令送还;他上奏章推辞至八九次,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诏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神宗在颍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的事情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皇上因此想见见这个人。神宗刚即位,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上的问题。皇上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皇上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洁而不繁琐,非常简要而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烦难。只不过是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高深的不能赶上的罢了。”皇上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朕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助你实现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朕,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早不雨,饥民流离失所,皇上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妤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早灾是经常会遇到的,即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修好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皇上,说:“早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去掉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流着眼泪对皇上说:“王安石搞乱了天下。”皇上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如。

译文:舞动起深渊里潜藏的蛟龙,哭泣那孤独小船上的寡妇。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况且我和你只是那江渚之上的渔夫和樵夫,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C.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来的读者,也将对这件斯文的事有很深的感触。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的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客有吹洞箫者

仰观宇宙之大

C.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及其所既倦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

D.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与四人拥火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

B. 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盖余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D. 犹不能不以之怀

每览昔人感之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国、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篮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進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糢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

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闳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地、冷冷地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地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下文景物的描写、时空的转换按照游览顺序展开,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夏夜泛舟秦淮河所见、所闻和所感。

B. “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化用李清照词句“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梦”形象化,表达了作者的感受,点明了文章主旨。

C. 描绘秦淮河的七板子船,联想到了北京、杭州、扬州的船,写夜晚的清凉,又对比了西湖的夏夜,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既引发人的想象,又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D. 作者喜欢用叠音词来描写景物,与《荷塘月色》一样,本文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感受,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2.文章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试分析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