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通常尊敬那些富有教养和内涵的人,并且常常试图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通常尊敬那些富有教养和内涵的人,并且常常试图和她们接近,保持某种亲密状态,并且以此为荣,而且依恋、迷恋于这种关系。富有教养,是道德美的表现形式,它会随着岁月的增加、心灵的净化而日益显示出它的光华。

有位模范母亲说:“大抵可从厨房、化妆室的干净整洁程度看出一个家庭的美丑,看出一个家庭主妇对这个家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对这个家的热爱程度,这实在是很重要的一点。”

有一位知名企业家说:“只要看办公大厦的盥洗室,即可觉察到该企业是否坚实昌隆,职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养。”

教养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教养就是教育培养,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就有表述:“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查《辞海》可见,教养亦指一般文化品德方面的修养。教养往往是在家庭条件下的教育,说某某人没有教养则多有责骂其父母疏于家教之意。

请以“教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自定,不少于600字,不能写成诗歌。

 

教养的芬芳 窗透初晓,日照西林,云直摇,又是一度花谢之时。取一粒糖含于嘴中,甜味夹着清香直漫过味蕾,一如当年在那片芬芳中的味道。 幼时的我寄居在农村,少时多病,所以常被带入一位老中医家中,他姓甚名谁,记忆早已模糊,只记得大家都恭敬地称他为先生。 先生有儿女,却不喜中医的繁琐,去了外地。先生家种着花草,许些是中药,很香,香气飘入人的心脾,仿佛将内心也洗涤澄静。初时,与先生不熟,但久了,便与先生熟络了。闲时便绕过一条弯弯的小道,穿过浓郁的香气到达院中。院中,先生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练习着书法,见我来了,笑笑,转而又低头,继续挥毫泼墨。 有时,正巧有人向先生求药方,先生坐着,静听着别人的描述,有时也会让别人张嘴、伸手。末了,先生写完药方,淡淡地说句:“给些茶水钱就行了。”先生的药方很好,只是药微苦,略涩,药就源自他的那方小小的园圃中,那些药草,有先生的气息。 “先生是个好人。”那些去过先生家的人说:“会长命百岁的。” 先生最擅长的,还是治小孩子的病。那时,周围村子中,谁家孩子病了,无一不是到先生家中。药很苦,但也很香,因为先生有个小罐子,里面装满了糖,有先生放的,也有别人放的。药喝完了,含一粒,直甜到心底,将药香浸入灵魂。 只是,每至节假日,先生家却会反常地无人光临----先生的子女归来了。门虽开着,先生还在,却无人去寻药。乡里人质朴,他们说:“先生难得与家人聚上一回,就不要去打扰他们了。”只是有一次,有个孩子发高烧,只道等几天无妨,谁知竟烧坏了脑子。先生知道后只是叹气。不久,那辆从城中来的汽车朝来暮归,他的家人,再终不在他家宿过一夜。 后来,先生病了,曾医好无数人的他终是挡不住时间的侵蚀,一如再坚硬的磐石也会在海浪的冲刷下消殆得无影无踪,化为一缕轻烟。人们给先生捎去物品,先生不要,只收下了一些采来的花朵。花香又一次包裹了先生。 后来,先生住的房子也倒了,只留下一小块花圃静静地护着一方小小的墓。风拂过,携起先生的香气飘向远方。 风会记得,每一朵教养之花的香。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话题作文,话题是“教养”,审题难度不大。话题前所给材料比较长,首先谈了教养的重要性;然后举了模范母亲和知名企业家的例子,其中模范母亲说可以从厨房、化妆室看出家庭主妇的教养,知名企业家说可以从盥洗室看出职员的教养,这两个人要说的都是细节显示人的教养;最后进行总结,揭示教养的内涵和教养的由来,这一部分的关键句是“教养就是教育培养”“教养亦指一般文化品德方面的修养”,“教养往往是在家庭条件下的教育”。材料的三层意思也就给出了不同的立意角度,考生写作中可选择材料中给出的角度来立意,也可以自己选择角度来写。只要围绕“教养”展开都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角度参考:好的教养表现道德美,教养随时间而增长,教养从细节处显现,教养来自家庭,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四小题)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 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 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 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 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 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面文字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香暖香的阳光;如果你是__________ ,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如果你是__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暗示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遣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____________。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____________。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

2.研读本文第三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

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 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 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 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查看答案

二、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错误的一项:

A. 蚓无爪牙利(助词,的)    B. 吾从而之 (以……为师)

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本来)            D 、积土成山,风雨兴 (句末语气词)

2.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学而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 全不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全都相同    D.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圣人无常师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