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学科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汤先生的第一点说:
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1.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 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 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2.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 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 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 “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3.“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要求:①语言准确连贯;②观点鲜明;③不少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一全国作文大赛上,一位女生以母亲突遇车祸失忆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作文,深深打动了评审组所有人,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假如你是这位女生的同学,在获悉此事后,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把想说的内容拟写成一条不超过20字的微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镶嵌着云石围板的紫檀木罗汉床,体现了古人以朴为雅的审美原则,彰显了古人追求的“清雅”品位,反映了古文人推崇的生活景致和精神向往。
B. 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C. 机器人未来是否会威胁人类沙特阿拉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民索菲亚的回答是,人类不应该把人工智能视为竞争对象,而是要和机器人合作。
D. 文化和语言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存在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央视打造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被誉为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宛如一股清流,让看腻了歌手选秀、明星综艺等娱乐节目的观众们耳目一新。【乙】“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深刻启示着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这档节目火爆异常,让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实际上,老百姓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一脉相承的,但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进一一步激活。【丙】诗词大会正是因为暗合了社会中本就潜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电视节目模式和诗词文化传播相结合,才成为了所谓的“荧屏清流”。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饕餮盛宴 B. 启示 C. 对于 D. 一脉相承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误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折子戏虽然篇幅(fú)短小,其诞生却需经过一组默契(qì)的从业者一段时期的磨和。这不仅牵涉到剧本的挪移调整,还需根据演员的状态,进行行当家门的协调。
B.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一支思维的长篙(gāo),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长河里徜徉,尽情欣赏其绚烂多姿的天光云影。
C. “刷脸”正成为当下最火热的黑科技,但难免存在一些亟(jí)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网友置疑,万一自己的脸部数据泄漏出去,岂不是隐私都被掀(xiān)个底朝天了。
D. 自撤出国庆上映档(dǎng)期后,电影《芳华》的全国点映之举,让《芳华》提前发酵,期间每日排片在3%左右,大部分放映厅爆满,平均每场(Chǎng)次达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