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每年评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汉字,来反映全年焦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2016年的年度国际汉字是一个“变”字。

大到气候环境、世界格局在变,小到个人身体、微风细草在变;上到中央政策、综合国力在变,下到个人出行、消费出行方式在变……

对于这个“变”字,你有何看法?选好角度,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改变是必然的 一切都在变,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或从一天到另一天,改变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长者说,少年人多轻狂,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在改变。恰是我们所代表的时代,改变是巨大的,这使他们无法理解亦无法接受。但请允许我简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和证明我们的改变。 他们的时代,本分安己便是福气;而我们是喧闹的,我们热爱狂欢的感觉,喜欢追逐“炫”的潮流。他们的时代,学习好便样样拔尖;而我们是“贪心”的,我们有自己的爱好,语数英的成绩已不足够说明些什么。他们的时代,奔高官,想富有;而我们明白,我们要的不是权力与财富,即使做乞丐也应快乐的面对每一天。 我们会毫无顾忌的与异性称兄道弟,开心时便仰天大笑;我们会频频光顾各种小店,间隔坐具进行到底;我们会成群结队的去打电动、吃快餐,而忘记了时间……这是他们的儿童与少年的时代中不曾经历过的。 而事实上,不仅是我们,他们自己也在改变。丢掉了童心,在“成人”这个厚重的保护层下去说服自己,那时的自己是幼稚的,却不肯承认,那时的纯真,与那时的快乐。 我记得,那是我的一个姐姐,她是班里的骨干,似乎有什么事情便自当是她首当其冲。那天她回家晚了,为了一件她本可以离开、但对于她的班级却相当重要的事情。她妈妈骂了她很多难听的话,说她“缺心眼儿”“神经病”。我不知道她妈妈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高材生,我不相信她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更不敢相信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处世。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看不懂大人,正如他们看不懂我们。改变,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尊重的事实,若不承认它,便必定要面对一场无谓的争论。争论后两败俱伤,改变却依然明目张胆的横在中间。 改变是必然的,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会去适应它,而并非徒劳的想要去消灭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性的话题作文。写作前先审读材料。材料一,强调2016年的年度国际汉字是一个“变”字。材料二,强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社会,从大到小,都在变。要求考生围绕“变”发表自己的看法。材料明确表示,现在生活变化很快很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考生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写变,肯定“变”是常态,生活中变化是永恒的。这是客观现实,小孩会长大,人会变老,河水会变清,沙漠会变绿洲。可以写议论文,肯定变化。先举生活中处于变的现象,指出这是客观规律。然后再肯定其价值,分点阐述变化的价值,也可以从反面突出不变的危害,思想不变则变得固执保守,不能与时俱进,从个人角度看会落伍,会被淘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看,若不变,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以清朝为例,闭关锁国,终被强敌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民族的屈辱从此开始。最后指出如何变,可写两个分论点。当然题干没有明确规定文体,也可写记叙文,通过一个“变”的故事,给人以启示。当然也可以从反面写,写不知“变”而引发的严重后果来警示他人,要知道“变”,要会“变”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7.6)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5.21)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15.42)

1.请简要概括“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

2.上述四则材料中“道”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②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í):狮形铜香炉。②也则:依旧。

1.“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2.词的上阕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渲染离愁别绪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瀛洲兴造记

曾巩

熙宁元年七月甲中,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周而览之,听断有所,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

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尝勤于是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里巷安                    辑:安定

B. 弛不治                    寝:息,停止

C. 力取于旁路之            羡;多余的

D. 休有次                    燕:通“宴”,宴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讹言大水                        若属皆为所虏

B.粟石数之                        久之,能足音辨人

C.筑新城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尚俾来世知公尝勤于是邦也        句读不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始先交代李肃之在地震来临之后所做的各种应对,然后笔锋转到他赈灾有方,勤政为民的高尚人格上,严谨而有条理。

B. 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褒扬李肃之的大功,作者的父兄正好在李肃之的幕府参与军政事务,于是听从父兄的嘱咐写下了这篇文章。

C. 文章叙议结合:对李肃之赈灾、重建过程的叙述,以记叙为主,语言客观朴实;对李肃之的赞赏则以议论为主,情感理性冷静。

D. 曾巩强调经世致用,认为文章应该为现实服务,反映并解决现实的问题,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学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2)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桌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抗。有的抗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考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后来,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每人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的一切胡乱砸一通。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常地细致。她在屋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然后,她翻出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刻在一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

“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

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

就这样,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个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我每每坐在崭新却陌生的大书桌前,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飘渺,再也无从抓住似的……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节)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文中说“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简析“大硬伤”的含义。

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是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4.探究本文中“书桌”的作用和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