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②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③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④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付、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回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在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 对于文章几个重要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和位育伦理观包含了时中权变执中用权三个伦理法则。

B. 权变原则主要是指根据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变通。

C. 中和位育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D. 时中原则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要尊重大自然与时发展的基本规律。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中和位育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接着揭示其基本内涵。

B. 第②③两端分析时中和权变的具体内容,从哲学原理出发,再引用儒家的经典论述,并举出典型事例加以论证。

C. 第④段对第②③两段进行小结,肯定时中权变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对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有重要价值。

D. 第⑤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继承儒家传统的科学态度,即扬弃其具体内容的糟粕,汲取其基本精神的营养。

3.下列各项中,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和位育精神由于包含了时中权变等内容,因此是灵活的灵魂,而永不过时。

B.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应的时间,如果离开了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

C. 执中强调原则性,用权强调灵活性,相比较而言,用权显得更加重要。

D. 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儒家精神时,既要能指出其中的不足,又要能吸收其中的营养。

 

1.C 2.D 3.A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末五代以来,词喜欢描写美女,并以精美的环境作为烘托。这与《离骚》常常用香草 美人以喻忠贞的比兴手法暗合。但是,词人只是在叙说自己的享乐生活,并无更多或更深的 含义。北宋词人或者在词中别有喻托,也写得似有似无,缥缈不可捉摸。贺铸由于生平的独 特经历,是北宋词人中第一位自觉地运用《离骚》深邃的比兴手法的作家。《芳心苦》的表 层次是咏荷花,但是,词人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其转化为一位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的 美人形象。全词同样抒写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纵深层次则是词人政治理想幻灭后生 活情操的写照,依然渗透了词人的理性精神。其词就表层次咏物而言,“似花非花”,已臻 极品;就纵深层次寄寓自己的“心志”而言,“骚情雅意,哀怨无端,读者亦不自知何以心 醉,何以泪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人的人格情操物化成荷花形象,浑然一 体。贺铸对咏物的要求是“题咏不窘于物象”,即不要被所咏之物拘限,须得象外之旨。《芳 心苦》就是“题咏不窘于物象”的上乘之作。

《横塘路》与《芳心苦》等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所选取的香草美人之类柔美的意象, 表达的隐约朦胧,情感的缠绵纠葛,以及风格的委婉缅邈、艳丽秾至,都十分吻合歌词传统 的审美特征。但是,词作的深层却已融入了词人的“心志”,或者说歌词已经发挥了它的寄 寓功能。周济声称北宋词“无寄托”,这并不排除北宋个别词人的部分词作的“有寄托”。 贺铸词所表现出来的“新质”,就已经为南宋词人导夫先路。

(节选自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词中使用《离骚》的比兴手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解释“似花非花”的含义。

3.贺铸《芳心苦》一词体现的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有哪些?

 

查看答案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 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 唇笑着。

请分析《边城》里这段文字的作用。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从宝玉手中接过一本书,“越看越爱看”,“自 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看的是什么书?后来宝玉用书中言语与她说笑,她有什么反应?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善于写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 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扣人心弦。如官渡、赤壁、彝陵之战。

B. 在《头发的故事》中,鲁迅对“盘在头顶上的辫子”和“围观的麻木群众”都作了 讽刺,借此指出中国人善忘的特点。以上两者也是在他多篇作品中都出现过的常见形象。

C. 《茶馆》第一幕,多处表现了外来文化对没落的清朝的影响和冲击:从吃洋饭的马五爷,到想开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到对洋玩意充满抵触情绪的常四爷,到刘麻子手上的 鼻烟壶和小时表,都是如此。

D.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相反而和谐的两面:既有老人和大马林鱼的 激烈对抗,也有老人对大海和海洋生物的深深的爱意——比如他把大海称为“她”,他喜爱飞鱼,替小燕鸥伤心。

E. 哈姆莱特说“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继承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传统,把人物命运置于不可违背的天意之下,让主人公在命运和神祇面前觉察出 自己的渺小。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 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

(节选自钱钟书《管锥编》)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

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 指

2.“获鱼兔而弃筌蹄”这句话里包含了哪个成语?出自哪部典籍?

3.概括材料中所说的“象”和“道”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