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思台北 念台北 余光中 ①十年一觉扬州梦,醒来时,我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思台北 念台北

余光中

①十年一觉扬州梦,醒来时,我已是一位台北人。

②当然不止十年了。春去秋来,远方那一座岛城,算起来,竟已住了二十六年了,半辈子的岁月便在那里边攘攘度过,一任红尘困我,车声震我,电话门铃催我促我,一任杜鹃媚我于暮春,莲塘迷我于仲夏,雨季霉我,溽暑蒸我,台风撼我摇我。四分之一的世纪,我眼见台北长高又长大,脚踏车三轮车把大街小巷让给了电单车计程车,半田园风的小省城变成了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而台北也惊见我,如何从一个寂寞而迷惘的流亡少年变成大学生、少尉编译官、新郎、父亲,然后是留学生,新来的讲师,老去的教授,毁誉交加的诗人,左颊掌声右颊嘘声。

曾在那岛上,浅浅的淡水河边,遥听嘉陵江滔滔的水声,曾在芝加哥的楼影下,念江南的草长莺飞,花发蝶忙。乡愁一缕,恒与江东流水竞长。而少年的思念,早如断了线的风筝落在海峡的里面,手里兀自牵一缕旧线。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现在,有谁称我为台北人,我也欣然接受。

④二十多年来,偌大一座台北城,我竟只住过两条闽南风味的小街:同安街和厦门街。同安街只住了两年半,后来的二十四年就一直在厦门街。如果台北是我的“家城”,厦门街就是我的“家街”了。八千多个日子,二十几番夏至和秋分,即便是一片沙漠,也早已住成家了。多少篇诗和散文,多少部书,都是在临巷的那个窗口,披一身重重叠叠深深浅浅的绿荫,吟哦而成。

⑤在台北,总觉得自己是“城南人”,不但住在城南,工作也在城南。台湾最具规模的三座学府全在城南,我的金黄岁月都挥霍在其中。当时年少,曾餍过多少稚美的青睐青眼,西去取经,分不清,身是唐吉诃德或唐僧。对我而言,城南古亭区,记忆最密,那“家巷”的左邻右舍,前翁后媼,相习相交,相近相亲。出得巷里,左手便是裁缝铺子、理发店、照相馆……闭着眼睛,我可以一家家数过去,梦游一般直数到汀州街口。

⑥前年夏天从香港回台北,一天晚上,去巷口那家药行买药。胖胖的老板娘在柜台后面招呼我,不见老板,我问她老板可好。“过身了——今年春天”,说着,她眼睛一阵湿,便流下了泪来。我也为之黯然神伤,一时之间,不知怎么安慰才好,默默相对了片刻,也就走开了。回家的路上,我很是感动,心里满溢着温暖的乡情。一问一答之间,那妇人激动的表情,显示她已经把我当成了亲人。二十年来,我是她店里的常客,和她丈夫当然也是稔熟的。我更想起十八年前母亲去世,那时是她问我答,流泪的是该来的,什么也挡不住,已去的,也无处可招魂。留下的是古色的月光,照在城南那一带的灰瓦屋,矮围墙,弯弯绕绕的斜街窄巷;倾泻出一城相思。于今隔海想来,那些巷子原是最耐人咀嚼的,朦胧中总有江南深巷的旧影,而黄昏的长巷里,家家飘出围墙的饭香,似是一首时断时续的民谣在召唤归途的行人: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低回的呢?

⑦在和中国母体土接壤连的一角小半岛上,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隔着南海的青烟蓝水,思念着二十多年来以秀色餐我的蓬莱岛城。在香港,我的阳台向北,于是有了无数个北望的黄昏。奈何公无渡河,从对河来客的口中,听到的种种切切,陌生的,熟悉的,迷惑的,伤感的,游子竟已难认故土慈颜,正如贾岛的七绝所言:

⑧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⑨如果十霜已足成故乡,则我的二十余霜的多情又何逊唐朝一孤僧?

⑩未回台北,忽焉又一年有半了。隔着南中国海的烟波,在香港的电视幕上,收看邻区都市的气象,汉城和东京之后总是台北,是阴是晴是变冷是转热是风前或雨后,都令我特别关心。或是台风自海上来,将掠台湾而西,扑向大陆的厦门和汕头;或是寒流凛凛自华中南下,气温下降,气象报告员说明天莫忘多加衣。只有在那一刹那,才幻觉这一切风云雨雾原本是一体,拆也拆不开的。

香港有一种常绿的树,黄花长叶,属刺槐科,据说是移植自台湾,叫“台湾相思”。那样美的名字,似乎是为我而取。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吾国吾民》,有删改)

1.文章题为《思台北 念台北》,而第③段却将笔触伸向少年时生活过的“嘉陵江”和“江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联系全文,请作简要分析。

2.第⑤段“当时年少,曾餍过多少稚美的青睐青眼,西去取经,分不清,身是唐吉诃德或唐僧”中“青睐青眼”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对“西去取经,分不清,身是唐吉诃德或唐僧”的理解。

3.文中第⑥段作者到巷口药行买药,不见老板,寻问老板娘,老板娘为什么“眼睛一阵湿,便流下了泪来”?

4.综观全文,作者为何“思台北,念台北”?请作简要分析并分条概括。

 

1.这是插叙(手法),作者写对少年生活的回忆,既表现自己是一个乡愁情节很重的人,同时又引出下文对台北的思念(内容情感,结构作用) 2.“青睐青眼”是指别人的喜欢,欣赏;“西去”一句作者以对举笔法自嘲:自己年少轻狂,分不清当初出国留学到底是虔诚求学的理性行为,还是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盲目向往外国、为出国而出国的滑稽行为。 3.①触到了老板娘的痛处,丈夫逝世是她的痛,老板娘深爱着自己的丈夫;②老板娘和我稔熟,把我当亲人,不避讳自己的真情流露。 4.①在台北生活的时间长,已有26年;②台北和我互相见证,一起成长进步:③台北是我的家,那里有我的亲人亲情;④台北已融入到我记忆的深处,我情感的深处,我已将台北当作了我的家乡。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题为《思台北 念台北》,而第③段却将笔触伸向少年时生活过的‘嘉陵江 ’和‘江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联系全文,请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插叙段落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其好处是:(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使文章结构紧凑。阅读文章,本文的中心部分是记叙在台北的生活,第1—2节是回忆少年生活,从第四节至文章的结尾叙的也是在台北的生活,这之间插叙了第3节内容,作者写了自己少年时在“嘉陵江”和“江南”生活过。作者在的3节中还说“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现在,有谁称我为台北人,我也欣然接受。”这表明作者是一个乡愁情结很浓重的人,引出下文对台北的思念。本题考查的是作用题,应从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结构等方面回答。 2.试题分析:题干是“第⑤段‘当时年少,曾餍过多少稚美的青睐青眼,西去取经,分不清,身是唐吉诃德或唐僧’中“青睐青眼”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对‘西去取经,分不清,身是唐吉诃德或唐僧’的理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②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③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⑤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此外,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结合语境,把“青睐青眼”放在句中、语段中理解其含义。“当时年少,曾餍过多少稚美的青睐青眼”,“餍”是“满足”的意思。“青睐青眼”是指别人的眼睛,引申为“喜欢,欣赏”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作者在当时年少曾经满足过别人的喜欢、欣赏。“西去取经”是指自己少年时出国留学一事。“分不清,身是唐吉诃德或唐僧”是说自己年少轻狂出国留学,自己都分不清这到底是像唐僧一样,虔诚求学的理性行为,还是像唐吉诃德一样,脱离了现实,只是耽于幻想,盲目向往外国滑稽行为。这种说法明显是幽默的自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秋吟(其六)

宋·黄庚

满眼秋光动客情,小园闲步杖藜轻。

黄花憔悴应思晋,才遇渊明香便清。

【注】黄庚,宋末元初嘉兴府华亭人,太学生,宋亡不仕,放浪湖海。

黄庚这首诗,三、四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写作者隐逸江畔,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扰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晦川王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山的南面

B. 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C. 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

D. 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传说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B. ①来记之者已少    ②今人有大功击之

C. ①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并自为

D. 人为可讥    ②良日:“长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B.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 余之力足以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

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 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

“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 作者指出只有 “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 纵观全文,以记游为据,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5.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地区约 500 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是由佛教中的干闼婆和紧那罗演化而来。干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 干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干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 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②敦煌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③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佛盒上沿和本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盒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 如北魏 226 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 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

 

④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 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盒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 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 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⑤古人云: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石窟保存的从会元 4 世纪(十六国)到 14 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古老不衰的东方明珠,婀娜的飞天, 静美的佛雕,辉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斑斓。 敦煌壁画为人类展现出了一幅幅人文奇观, 后人因敦煌壁画的绚丽辉煌而震撼,创作了无数敦煌歌舞。 (选自《地理中国》)

1.下列有关敦煌飞天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 敦煌早期飞天多出现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和佛完上沿等地方,后来飞天又出现在说法图中、佛完内两侧和四壁经变画中。

B. 干闼婆和紧那罗,分别译为天歌神和天乐神,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原是一对夫妻

C. 敦煌飞天在唐朝已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创作的飞天造型各异,达到了飞天艺术的巅峰

D. 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绘画艺术形象。

2.阅读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敦煌石窟的飞天是印度佛教“天龙八部”中众神之一,在佛国里专事送香、献花、供宝以及奏乐、歌舞一职。

B. 从演化的角度看,敦煌飞天的性别总体上经历了男女不同、男女合而为一并最终演变成单一女性的三个不同阶段。

C. 敦煌飞天其实是不能“飞天”的,只是后人依据他们“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才想象他们能够凌空翱翔。

D. 敦煌壁画里那些婀娜的飞天形象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和东方明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历久不衰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飞天之所以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是因为敦煌石窟里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B. 北魏时期的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 但创作上已经开始呈现出向本土化转变的趋势。

C. 从敦煌壁画创作的历史演变进程来看,唐朝的飞天创作是最高峰,由此可见,唐朝时我国绘画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D. 五代、宋以后的飞天无所创新,一代不如一代,对后代的影响远远不及唐朝的飞天,已经完全丧失了其艺术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在某杂志社供职的罗尔,发布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称5岁女儿罗一笑患白血病,治疗费用平均每天上万,急需捐款。其好友补充细节,称治病已花去20余万,后续花费是无底洞,大家每转发一次文章,某P2P理财公司将同时捐赠1元。文章火爆流传,罗尔两天获捐270万。当然,与很多社会新闻一样,很快反转,媒体挖出罗尔有三套房且治疗费用报销大半,自付仅36000左右,文章推手系营销公司。

对以上内容,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