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 无求与俗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1.B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偶得,即偶然间得到。生活偶得,读书偶得……每个人和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时都会在看似不经意中有所领悟,这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以“偶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以记叙为主。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晚它一定会落掉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1.根据贝尔曼和苏艾的对话概括贝尔曼的形象特点。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手法从多个方面写叶子,试作赏析。

3.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                                    (苏轼《赤壁赋》)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5)晚来天欲雪,_____                                    (白居易《问刘十九》)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填写相关人名。

_____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_____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

——史学家吕思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民歌,一部心灵史

田青

在录制《中国民歌大会》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民歌?

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民歌,是我们爷爷奶奶唱过的歌,是我们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民歌,同时还是我们的民族史,是我们的心灵史。。

在那首《黄河船夫曲》里,我们看到那个老艄公站在高山之上,敞着胸怀,面对朗朗高天,苍茫大地,发出了千古不朽的诘问:“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这是一道历史题,而那个回答“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从诞生到今天所冲破的一切急流险滩;那个老艄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的象征。

在《蓝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我们的上一辈,听到他们在艰苦的生活里保持着纯真的爱情,当然,也能听到他们的痛苦。在《十送红军》《骑白马,挎洋枪》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受苦的老百姓跟党走的决心。从长调、短调、木卡姆、瑶歌、侗族大歌里,我们听到了56个民族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的呼吸。

民歌,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直面我们的祖先,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和我们共同的祖先灵魂共振。什么是民歌?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歌,就像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语言一样。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仅仅靠GDP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先进性。

年轻人可以有自己的志向,比如要学好英语,要学好科学。年轻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偶像,比如有喜欢的球星,甚至可以知道他穿多少号的鞋,他在哪场比赛当中抢了多少个篮板,投过多少个三分球;或者知道自己喜欢的歌星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是什么星座,用什么化妆品……然而,今天所有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如何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民间音乐。因此我们始终在节目中强调,对待像民歌这样的文化遗产,第一要保护,第二要传承,第三要弘扬,第四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这届民歌大会,让很多人在歌声中与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相遇,和我们的祖先相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祖国大地的温度,听到了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跳。我想我们的责任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让这些爷爷奶奶传下来的美好的民歌,这些每一一首都可以用珍珠和钻石来比喻的民歌,永远响彻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

(选自2017年11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与作者对“民歌”的看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民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

B. 民歌,记录了我们的民族历史。

C. 民歌,让我们与祖先灵魂共振。

D. 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十送红军》《骑白马,挎洋枪》《三十里铺》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受苦的老百姓跟党走的决心。

B. 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靠GDP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先进性。

C. 作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志向、偶像很正常,但也应想想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如何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民间音乐。

D. 本届民歌大会不但让很多人与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相遇,和我们的祖先相遇,而且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大地的温度,听到了祖国母亲的心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