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 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 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 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 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 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 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 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 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 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1.A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A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在文中没有根据。C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隋代没有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D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有论策。所以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21日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故事——聚焦儿童”摄影作品展在波兰华沙85号院画廊拉开帷幕。“说到中国,你们会想到什么?”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在开幕式上提出这个问题后,在场的波兰观众都笑了,“龙”“烹调”“功夫”“长城”“陶瓷”“丝绸”——观众们大声说出一个又一个心中的中国热词,回答越来越踊跃。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中国的认知,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论断和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今年9月25日微信启动界面“变脸”的图片及其相关资料。请阅读后将其“变脸”前 后图片选用的理由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补充完整。

前提材料:更换前的“蓝色弹珠”显示的是由美国NASA公司卫星所拍摄的非洲大陆,那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更换后的是由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华夏大地上空云图画面。

变脸前: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因为人类的出现,才有了沟通的存在和意义。于是用“蓝色弹珠”作为背景图片,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界面。

变脸后:(不超过 80 字)

对于此事,各大论坛、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迅速刷屏,各路媒体也纷纷报道,成为近段时间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结论:一张照片,〔不超过80 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①    ,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不过,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②    ,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言下之意,③    。但保护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任由方言消逝,如何保护才是关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的同桌向获得数学竞赛省一等奖的同学请教问题,那位同学说:你不要急,我先喝口水,再来向你赐教。

B. 一位歌手在比赛后说:今天我很高兴能在比赛舞台上演唱自己写的歌曲,评委会聆听后也会感到十分荣幸。

C. 某同学丢失雨伞后在失物启事上写道:我在学校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一把蓝色雨伞,请拾者从速归还。

D. 一次同学聚会之后,小张与送他的同学走到小巷口,他抱拳拱手,对大家说:各位同学,就此别过,请留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有着稳定的工作,之所以没有落下脚来,主要是由于户籍、住房、公共服务三道门槛迈不过去的原因。

B. 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图景随着观察的深入,美国的《福布斯》网站就曾刊文指出,“这个中国图景是美国政府必须学习的”。

C. 在乡村复兴的路上,我们要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统一,呈现原味的历史质感、原真的乡村风情、原生的田园风光。

D. 毋庸置疑,很多时候,生活的重负容易带来负面的感受,眼前的困境会遮挡住眺望的目光,所以才会有无数人向往着诗和远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