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武警战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武警战士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让整个警营都充满了浓郁的书香之气。

B. 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标志着我国铁路研发技术己经走在世界前列。

C. 实验学校举行师德专题讲座,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文明从教的,职业意识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D. 2018年央视新年晚会摒弃了以往注重以歌舞娱乐为主的做法,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因素,大大提升了晚会的品位,深受观众好评。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可以删去“通过”,或删去“使”和“让”;C项,搭配不当,“提升”和“意识”搭配不当,应在“和”后添加“强化”;D项,句式杂糅,“注重……”和“以……为主”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二者保留其一。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远赴异国,救治当地病人,改善当地医疗条件,传授先进医疗技术,医疗队的志愿者在当地有口皆碑

②为将“温暖到我家”计划落到实处,工作人员不胜其烦地逐户走访贫困家庭,然后分门别类进行精准帮扶,收到良好效果。

③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不久就受到周星驰力捧的黄圣依,却在出名之后把昔日恩人告上法庭,这种投桃报李之举着实让人心寒。

④“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谦卑的言行是君子立身行事的关鍵,那些夸夸其谈、师心自用的人,终将自取其辱。

⑤第一次参加春晚的相声演员岳云鹏表示,这个舞台会给人很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已经排练多次,但上场前自己仍然忐忑不安,心有余悸

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市委领导率先垂范,敢于担当,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扎实工作,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大好局面迅速形成。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教仲弓实践仁德在于主敬行恕,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将心比心,多为他人着想。

(2)《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在游览山洞之后,以“_________________”三句,阐发了只要能尽力实现志向就不会后悔,也不怕别人讥讽的心得。

(3)在《鹊桥仙》中,词人秦观以“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只要二人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谒金门

王安石

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

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了。

【注】南陌:城南的道路,行人聚集之处,也是离别之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句点明时在暮春,一个“又”字,写出时光流逝之快,并暗含主人公深深叹惋之情。

B. 又是梅小之时,回想起当年在城外“南陌”离別的情景,思念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C. 三句与温庭筠《春晓曲》中“帘外落花闲不扫”一样写出了日常生活的闲适安逸。

D. 四句将笔触拉至梦境,“悄”字写出沉浸回忆而浑然不觉,情意之深厚可见一斑。

E. 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有眼前实写之景,也有虚写之景,二者彼此呼应。

2.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表达烦恼之情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也。父思继,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干,声驰朔塞。

及庄宗收燕,以行周隶明宗帐下。明宗征燕,率其下拥从。梁将刘鄩之据莘也,与太原军对垒,旦夕转斗。尝一日,两军成列,元行钦为敌军追蹑,剑中其面,血战未解。行周以麾下精骑突阵解之,行钦获免。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而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行周辞曰:“总管用人,亦为国家,事总管犹事王也。余家昆仲,脱难再生,承总管之厚恩,忍背之乎!”及两军屯于河上,觇知梁军自汴入杨村寨,明宗晨至斗门,设伏将邀之,众寡不敌,反为所乘。时势甚危蹙。行周闻之,出骑横击梁军,遂得解去。明宗之袭郓州也,行周为前锋。会夜分澍雨,人无进志,行周曰:“此天赞也,彼必无备。”是夜,涉河入东城,比曙平之。明宗即位,特深委遇。天成中,从王晏球围定州,败王都,擒托诺,皆有功。贼平,迁颍州团练使。晋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命张敬达征之,行周与符彦卿为左右排阵使。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彦卿引骑拒之,寻为契丹所败,遂与敬达保晋安寨,累月救军不至。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由是不复敢然,敬达遂为光远所害。

杜重威据鄴叛,汉祖以行周为招讨使,总兵讨之。鄴平,授鄴都留守,守太尉,进爵临清王。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增食邑至一万七千户。太祖以行周耆年宿将,赐诏不名,但呼王位而已。慕容彦超据兗叛,太祖亲征,奉迎舆驾,倾家载贽,奉觞进俎,率以身先,太祖待之逾厚。广顺二年秋,以疾薨于位,享年六十八。

(节选自《旧五代史》)

【注】①高行周:曾在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多朝任职。②建义:起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B. 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C. 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D. 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仲”指兄弟,“昆”为哥哥,“仲”排行第二有时也是称呼他人弟兄的敬词。

B. “团练使”是唐代中期以后在不设节度使的地区设立的官职,掌管辖区军队事务。

C. “加”指“加官”,旧时于原有官职之外加领其他官衔,有时指在原有官职上升迁。

D. “践阼”多指新官履任。古代庇、寝堂前的主阶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故称履新为践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高行周曾带领精锐骑兵解救了庄宗的宠臣元行钦,庄宗欲将其招至帐下,被高行周拒绝。

B. 明宗设伏兵截击梁军,却因寡不敌众而陷入险境,危急之中高行周派兵出击,明宗得以脱身。

C. 高行周曾与符彦卿一起协助张敬达,阻击契丹军队增援太原,最终击退契丹援军,保住了晋安寨。

D. 高行周曾贏得历朝数位皇帝的信任,太袓更是对其崇礼有加,即使对他下诏也不直呼其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夜分澍雨,行周曰:“此天赞也,彼必无备。”是夜,涉河入东城,比曙平之。

(2)慕容彦超据兖叛,太祖亲征,奉迎與驾,倾家载贽,太祖待之逾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 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 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 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导语部分写冯骥才对记者《老建筑,别都拆了》文章的评价,将话题引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来,并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作了铺垫。

B. 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C. 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D. 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E. 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3.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