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三岁为妇,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举匏尊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曲终收拨当心画 唯见江心秋月白 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靡、夙、寐、匏、尊、属、渺、沧、粟、拨、唯、曲、肱、枕、宵、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_______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_______之人交往。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说  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夫攻之者也。凡攻琴,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驰,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其外,见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古文鉴赏大辞典》,有删节)

【注】①机弦;控制琴弦。②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③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④栝(g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⑤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⑥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将夫攻之者也              尤:怒,怪罪。

B. 是以宫商不诚职                宫商: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二个音阶,此指音阶。

C. 可以宜气养德,情和志        道:通“导”,治理。

D. 朴其中,其外                文:雕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病材也                              鹏之徙南冥也

B. 隘故声应沉伏                         斧斤时入山林

C. 凡攻琴,首选材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 用世,不见则用身              弟子入孝,出则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制琴喻用人,由物及人,以小见大,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 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 “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借仲鹖之口来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D. 仲鹖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集·沧浪亭记》)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2)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

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

那日,小屠来到隼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

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

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

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有何作用?

2.概括犟黄老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索画”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4.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请探究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把他们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 “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 “士”的原型就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 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 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 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 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3.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