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 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髙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 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 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 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 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 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它领域亦然。

D. 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1.D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错,下文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B项,“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绝对化,关于宋诗选材平民化的问题,原文说“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强调“更多的是普通人”并非完全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项,“都是模仿唐诗”错,原文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非“模仿”唐诗。 2.试题分析:A项,“超越唐诗”错,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唐诗与宋诗是“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并驾齐驱”的“双峰”“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城市的生活里处处充满限制:开车有速度的限制,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搭乘公共交通需要安检,支付或取款需要密码验证……这些限制常常令人觉得不方便,而一旦这些限制被“突破”,带来的却又并非全是自由和便利。

②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无人超市,刷脸进店结算,拿了商品就可以出门,智能化的操作让人倍感新鲜。10月17日,京东也宣布推出了无人超市和便利店。

有人说,这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有人说,这是科技以人为本的体现;有人却说,以后不需要人服务了,这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无聊的噱头,顾客有时购买的不仅是商品,也包括服务;还有人担心“无人商业”会败给国民素质……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学校进行“《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的论坛,请你准备一段发言,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至少引用一句与你观点有关的《论语》原文。

②如果请你从《雷雨》《边城》《巴黎圣母院》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典型情节来设计一幅学校文学长廊的壁画,你会如何设计呢?要求:准确体现情节内容,有细节描写,简要解说设计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孙姨和梅娘

史铁生

柳青的母亲,我叫她孙姨,曾经和现在都这样叫。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

最早听说她,是在1972年底。那时我住在医院,已是寸步难行;每天惟两个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同学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快过年了,纷纷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人来看我。有一天,他们跟我说起了孙姨。

“谁是孙姨?”

“瑞虎家的亲戚,一个特棒的老太太。”

“以前政治运动里被打倒过,现在连工作也没有。”

好在那时我们对政治运动已经有了理解。时代正走到接近巨变的时刻了。

“她的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了。”

“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活儿干,养这个家,还得给儿子治病。”

“可是邻居们都说,从来也没见过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瑞虎说,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

“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见见她。那老太太比你可难多了。”

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说,我们都还不知道梅娘是谁:我们这般年纪的人,那时对梅娘和梅娘的作品一无所知。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

两年后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历史尚未苏醒。

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院子。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障的梅娘吧。

她跟我们说笑了一会儿,拍拍我的肩说“下午还有事,我得做饭去了”,说罢几步跳上台阶走进院中。瑞虎说,她刚在街道上干完活回来,下午还得去一户人家帮忙呢。“帮什么忙?”“其实就是当保姆。”“当保姆?孙姨?”瑞虎说就这还得瞒着呢,所以她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当保姆,越远越好,要不人家知道了她的历史,谁还敢雇她?

我写到这儿,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不由得已是另外的景象——阳光暗淡下去,鸽子瑟缩地蹲在灰暗的屋檐上,春天的风卷起尘土,卷起纸屑,卷起那不死不活的叫卖声在小巷里流窜;一个伛背弓腰的老人在奋力地打扫街道。

孙姨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儿子和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残酷的是,这种病总是在人二十岁上下发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活蹦乱跳地长到二十岁左右,忽然病倒,虽四处寻医问药,但终告不治。这样的母亲可怎么当啊!这样的孤单的母亲可是怎么熬过来的呀!这样的在外面受着歧视、回到家里又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儿女先后离去的母亲,她是靠着什么活下来的呢?靠她独自的歌声?靠那独自的歌声中的怎样的信念啊!我真的不敢想象,到现在也不敢问。

如今,我经常在想起我的母亲的时候想起孙姨。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我,不由地就想起孙姨,那时她在哪儿并且寻找着什么呢?

又过了几年,梅娘的书重新出版了,她送给我一本,并且说“现在可是得让你给我指点指点了”,说得我心惊胆战。不过她是诚心诚意这样说的。她这样说时,我第一次听见她叹气,叹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往事如烟,年轻的梅娘已是耄耋之年了,这中间,她本来可以有多少作品问世呀。

现在,柳青定居在加拿大。柳青在那儿给孙姨预备好了一切,孙姨去过几次,但还是回来。那儿青天碧水,那儿绿草如茵,那儿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四周是果园,空气干净得让你想大口大口地吃它。孙姨说那儿真是不错,但她还是回来。

她现在一个人住在北京。我离她远,又行动不便,不能去看她,不知道她每天都做些什么。有两回,她打电话给我,说见到一本日文刊物上有评论我的小说的文章,“要不要我给你翻译出来?”再过几天,她就寄来了译文,手写的,一笔一画,字体工整,文笔老到。

瑞虎的姐姐时常去看看孙姨,帮助做点儿家务事。我问她:“孙姨还好吗?”她说:“老了,到底是老了呀,不过脑子还是那么清楚,精神头旺着呢!”

    (取材自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注释】①梅娘(1920—2013):现代女作家,本名孙嘉瑞,多写婚姻恋爱题材,表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有“南玲北梅”之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中的“特棒”一词是对孙姨逆境中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是为了引起作者见她的兴趣。

B. “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对梅娘的文学成就竟已不为人知的感慨和叹惋。

C. 作者“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看到的是自己现在对孙姨遭遇的理解,更是她因历史原因而多舛的命运。

D. 孙姨叹息之后的沉默充满了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无奈:现在已经是作者这一代作家的时代了,自己已经过时。

2.请概括初次见面时孙姨留给作者的印象。

3.作者为何会在文中提到自己的母亲?

4.本文的题目也作“回忆梅娘”。你觉得和此处的题目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写出“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日常游于园中,时时昂首远望的惬意情景。

③身临天高水阔、秋霞绚丽之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庄子《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

⑤《陈情表》中李密用“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道出母孙二人实难相离的苦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杂诗三首(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问来使

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注释】①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②天目:天目山,在浙江省临安市境内。

1.以下对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诗前两句采用白描记言,表现出想了解家乡情况的急切心情,言语中透出天真与亲切。

B. 陶诗通过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想象菊花酒已经酿好,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王诗问梅花,陶诗问菊花,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透露出他们脱俗超凡的兴致。

D. 两首诗题材与形式相似,都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向来者打听家乡的事,语言含蓄蕴藉。

2.前人评王维这首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有悠扬不尽之致”。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