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移动支付范围的扩大,二维码遍地开花...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移动支付范围的扩大,二维码遍地开花,无论是在大城市的商场和农村的小店,都能看到它形式不一的图案。

B. 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与法规,研究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的特点。

C. 参加全运会的河北代表团不仅有望在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上夺得金牌,而且也可能在游泳等项目上有所突破。

D.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与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把“和”改为“还是”;B项,语序不当,后面两个句子调换语序;D项,搭配不当,“意识”和“提升”搭配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频发,新风净化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一些家电巨头唤出商机,纷纷抢滩市场。

②一将成名万骨枯,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马革裹尸,血染疆场,就不会有将军们的赫赫战功、不朽声誉。

③现代化社会中,人口流动频繁,可是在古代,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④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藏有众多瓷器珍品,每当马未都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⑤今年北京天很热,七月流火,暑热难消,许多人纷纷携家带口,来到张家口坝上地区避暑,享受难得的清凉。

⑥子女求学在外,对于父母,虽然无法做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但每日问声祝福,道个平安;也能尽份孝心。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在《离骚》中这样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2)《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惊险景象。

(4)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手,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无尽悲凉。

(5)《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季节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领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联描述了长安黄昏时分从乱云低垂到风急雪紧的天气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

B.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乱云和飞雪的状态,表达自己战乱之中内心的愤怒。

C. 侧面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到急雪回风。

D. 营造了一种冷清而萧索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室内的最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E. “乱云低”“风雪舞”又暗指社会的混乱动荡,有利丁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结合全诗分析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故有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3),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编,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徙,表示--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 擺。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擺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 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断以“词”代“辞”。

D. 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 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 皇上要派使者使何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感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 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失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喜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台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同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扣“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1.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 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 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 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 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 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 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