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小虎的理想 王海椿 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小虎的理想

王海椿

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伯虎。但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但唐小虎有一个习惯或者叫爱好,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唐小虎特别爱干净,爱整洁。

他的举动起初被同事们认为是洁癖,甚至认为他是爱表现。比如,有的同事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走廊上会留下一些拖把没有拧干滴下的水渍,唐小虎就会默默把水渍拖了。单位厕所有雇用的钟点工早晚各清理一次,但单位二十几个人你冲我洗,洗手池难免有污渍,唐虎经常顺手把洗手池的污清擦了。

使同事惊诧的是一天唐小虎和同事去银行办事,银行门口有一泡狗粪,很多路过的人都绕开走,银行的保安也视而不见。唐小虎让同事等一下,他跑到马路对面的报亭买来一份报纸,把狗粪包了,扔到垃圾箱里。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也发现了唐小虎的怪癖,那是个周末,这个同事去看朋友,因为好久没去看这个朋友了,加之街道改建,到了朋友家附近,却找不到路,于是停下来问旁边个正在清理墙上广告单的人。众所周知,大街上、巷道里常见疏通下水道、代办证件之类乱七八糟的广告。当时这个人正在揭一个医疗广告,同事在后面叫:“师傅,请问兰花巷58号怎么走?”这个人回过头来,吓了同事一跳——却是唐小虎。同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唐小虎却像没事人似的,说看着碍眼。还感叹道,唉,哪一天这些乱张贴的事才能彻底管好呢?

同事哭笑不得,说唐小虎,这么大的城市,你管得过来吗?

其实,同事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唐小虎家附近有个公园,他每天晚饭后喜欢到公园散步,看到有人随手丢弃的纸巾、易拉罐、饮料瓶,他都弯腰一一捡起扔进垃圾箱。时间久了,他逛公园仿佛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专为公园打扫卫生的。许多人误认为他是捡垃圾的,他也不生气。

这个城市有一条城中河,河两边的护栏上装了几排霓虹灯管,有关部门称之为“亮点工程”。时间长了,缠绕霓虹灯的铁丝锈蚀脱落,有些灯管就下垂,不在一条线上。一次唐小虎路过城中河堤,发现了这个情况,就取来了钳子、铁丝把灯管一一扶正,重新绑好。恰巧这一天一位领导在一行人陪同下视察市政工程,看到唐小虎的举动,领导亲切地握着唐小虎的手说:“小伙子,干得好,我们市政部门就需要像你这样一丝不苟敬业爱岗的人!”

谁也没想到唐小虎会出意外,事故就发生在城中河河堤边。这一次唐小虎又发现河堤护栏的霓虹灯管有几处因铁丝脱落下垂了,就去重新捆绑,结果有一处漏电,他被电倒后跌落水中,当时没人发现,不会游泳的他就再没能起来!

人们在整理唐小虎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小学时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们小时候差不多都写过这样的作文,理想大多是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还有解放军等等。我当时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的售货员,因为我有几次都在我家附近的商店看到一个售货员阿姨随手从大玻璃柜里摸出一颗糖就吃,我想当售货员就可以天天吃糖。当然我不会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而是说当售货员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唐小虎这篇作文,让我震惊了!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环卫工”。我们不知道小小的唐小虎怎么没听老师的教诲,写上当“科学家”之类的伟大理想,而写当一名环卫工。毕竟我当年写当售货员还有糖吃,而当环卫工除了起早摸黑、流大汗、吃灰尘外还会有什么好处?而那时候他怎么就想起当环卫工呢?难道他所有的行为,业余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圆环卫的梦?

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讲唐小虎有个习惯是特别爱干净,爱整洁及其举动,为下文写他小学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环卫工以及为城市环境的整洁美观而献身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B. 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同事认为唐小虎有“洁癖”、“爱表现”,实际上他是一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终身的人。

C. 小说通过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来塑造唐小虎的形象,揭示了他身上那种与庸常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D. 几个小故事看似没有关联,却张弛有度地控制着小说的发展节奏,最后抛出唐小虎的作文,让读者发现其间的内在联系,显得有滋有味。

2.本文为什么以“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在刻画唐小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B 2.①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直接对唐小虎的理想发表评论,把关键问题设置成不解之“谜”,促使读者思考,呼应了题目,强调了文旨。 ②造成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思想意味。 ③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对唐小虎以自己的行动圆心中理想的敬仰。 ④含蓄褒扬了唐小虎的诚实质朴,委婉批评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作文中言不由衷的现象(或,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空话套话现象)。 3.①做事认真。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如他在银行门口、公园的举动。 ②质朴踏实。写作文不虚伪,实话实说,而且为“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自觉以市政卫生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 ③言行一致。小时作文说自己理想是做环卫工,长大后即以此为追求,且时刻践行。 ④坚韧执著。在日常默默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献身。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有误,写同事的感觉是用来对比的。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结尾“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的好处,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就是考查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结尾写“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这本身就是欲擒故纵,成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效果,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借这句话,委婉表达唐小虎的敬仰,因为他以自己的行动圆心中理想“当环卫工”。在赞扬了唐小虎的诚实质朴时,也委婉批评了同学作文中言不由衷的现象。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唐小虎这个形象的性格特征,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中,唐小虎在银行门口、公园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说明他做事认真。他小学时写作文里以“当一名环卫工”为理想,写作文实话实说。工作后,自觉以市政卫生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能表现他的质朴,言行一致。并且在生活中默默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哪怕被别人误解也不改初衷,并为之献身。表明他的坚韧执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曾引开元文字中一言“砚者墨之器”。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墨的出现,也就没有所谓砚,而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自然也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从考古发掘的证据中可以看出,人们最初使用的天然颜料几乎都是块状的不定型物,早期的人造墨则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墨块,都不方便用手直接握住研磨,而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人造墨的形状直到东汉时期才有所改变,人们为了磨墨方便,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使其可以直接用手握住在石材上研磨。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其中有两锭保留部分形体,这两锭残墨呈圆柱形,系用手捏制成形,墨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曾研磨使用的痕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捏制成形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这也是人造墨形制转变的实物证据。当然,墨的形制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逐渐成熟的产物。汉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汉代的经学由此开始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如《后汉书》中所载:“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至此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东汉时期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普及。纸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东汉之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但同时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首先是对墨提出要求。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韦蜒(字仲将)也是有记载的最早造墨名家,在南齐王僧虔《论书》中便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之说,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合墨法”条中详细记载了韦蜒的制墨方法,由此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亦是使墨屑得以凝结成块并捏制成型的必要条件。自此制墨技术改进之后,胶也成为后世制墨之必须,宋代晁季一《墨经》中“凡墨,胶为大”便是此意。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而墨的形制转变也导致研石渐渐失去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开始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才由此产生。因此,“砚”字的出现很可能有为了单独命名“对石性有要求的研石”的原因因,“砚”的出现也应在东汉时期。从“研”到“砚”的转变,也就开始于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

B. 从某种程度上说,砚随墨生,没有墨也就没有所谓砚,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理所当然地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

C. 考古发掘证明,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缺点就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

D. 人们为能直接用手握住人造墨在石材上研磨,不得不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中用手捏制成形的两锭残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

B. 人造墨形制的转变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成熟的产物。人造墨形制转变有实物作为证据,而这一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C. 汉代的经学从汉武帝采取相关措施始得以发扬光大。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这在《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

D. 东汉时期,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得到普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时期纸的普及,在彻底改变了以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的同时,首先是对墨提出了新要求,其次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B. 根据有关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于是胶便供不应求。

C. 晁季一《墨经》中写到“凡墨,胶为大”,这表明造墨技术的改进以后,胶在后世制墨中不可或缺。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

D. 墨的形制转变导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产生。这是因为研石渐失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世纪90年代末,上大学不再免费,中国诞生了 “国家助学贷款”。该贷款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推出之初曾面对巨大的社会争议:学生们将来还不起怎么办?毕业之后 “玩失踪”怎么办?就是赖账不还怎么办?……当时朱镕基总理明确表态: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呆坏账,可以全部核销!

   20年过去了,一群群“贫困用户”走进校园、走出校园。学子们履约约还款情况如何?是否对得起因家的信任?本报近期派出记者分赴西、中、东部的四川、甘肃、湖北、江苏、天津五省市,深入学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进行采访,结论是:不良率均多年保 持1%以下,有的不良率甚至多年为0。(2017.12.7(《中国青年报》)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椬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 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回答问题

    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包括: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在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 ;在的相对湿度小于80% ,相对湿度介于80% -90%是在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睛空万里,但是在与睛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雾的相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在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根据以上文字,说出雾和霾主要可以从哪六个角度区别(答题时请标明序号):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 “赋”“比”“兴”。

B.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 刘媒《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 “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