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B. 次进                              以:按照

C. 前为曰                            谢:感谢

D. 惶急不知所为                      卒:突然

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了荆轲勇敢的句子是(      )

A. 秦武阳色变振恐

B.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C.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 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 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 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C 2.A 3.B 4.(1)荆轲拿来地图之后双手捧着它,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2)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用活捉的方式威逼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前为谢曰”,“谢”如解释为“感谢”,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此处是荆轲为秦舞阳的表现而向秦王道歉,故“谢”应解释为“道歉,谢罪”。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了荆轲勇敢的句子”,这是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荆轲”是对象,“勇敢”是特点,然后浏览所给的句子。A项,“秦武阳色变振恐”,这是写秦武阳的表现,意思是“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这不是对荆轲的描写,不能体现荆轲勇敢这一特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有误,文章第一段说“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厚遗”意思是“优厚地赠送”,可见应是蒙嘉接受了荆轲的厚礼,所以为他引荐,并非同情荆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君子风度

近来,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中国为了帮助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增持欧元债权的措施。对此,欧洲的国家和人民是欢迎和感谢的,但依然惹来了一类所谓顾虑和担忧的声音。本来一件简单的互助共赢的事情,却无端地遭到猜疑,可谓“好人难做”。

 但中国人依然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对非洲的援助,对金融危机下欧洲国家的帮助,坚持不懈地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诸如此类,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诚意,也尽着最大的努力。而面对讽刺和质问,中国人也往往采取一种“沉默是金”的态度。中国古人有句话,“君子寡言”,多少年来,中国人在国际事务中做了许多实事,没说多少漂亮话,正是这种君子风度的践行。

 其实,不友好的声音之所以发出,并不是因为这些喊话者多么了解中国,相反,有很多人纯粹是主题先行,为反对而反对、为猜疑而猜疑。他们不理解中国人“君子寡言”的风度背后,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对“势”、“位”、“为”的坚定认识。

 中国人眼中的“势”,不是功利主义的“势利”,更不是某强某霸的“势力”,而是世界形势、历史趋势。杨洁篪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因此,我觉得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人对当今大势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乐于与人合作,愿意走出去到五洲四海广交朋友。

 中国人所谓的“位”,也不是要凌驾世界各国之上、谋求所谓“霸主”的地位,而是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定位。尽管不久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是中国人不愿意戴这“老二”的帽子,因为比这个总量更现实、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还有很多。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无论多么大的数字除以中国人口数,都会变得很小。中国的人均GDP还很落后,而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没有摆脱贫困。种种事实都在提醒中国、也提醒世界看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对“势”和“位”的理解,才能明白中国人的“为”。合乎道义的事情、援手危难的事情,中国人没少做,所以维和部队去了海地、护航舰队去了索马里、救援人员去了新西兰;属于自己的国际义务,中国人努力在做,所以推动减少碳排放、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古人说,“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句话在本质上是说,行为要承载着价值观。中国人在国际上作为的标准,要言之,一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二符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

中国人很敬爱一位古代将军,他的名字叫李广。李广这个人德行高远、不善言谈,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读懂了李广的品格,就读懂了中国人的风度。

1.对于“中国人的君子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的君子风度表现在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最大的诚意,尽着最大的努力,坚持对外援助,推动地区和的和平和发展。

B. 中国人往往采取一种“沉默是金”的态度,“君子寡言”的风度背后,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君子风度。

C. 中国人的君子风度是认识到世界形势、历史趋势,对自身准确的定位,对合乎道义的事情及国际义务有所作为的体现。

D. 古代将军李广是中国君子风度的杰出代表。他德行高远、不上言谈,其行为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被司马迁高度赞誉。

2.下列对“势”“位”“为”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眼中的“势”,与功利、强霸无关,它是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大势,不为“势利”,不谋“势力”乐于与人合作,广交朋友。

B. 中国人眼中的“位”,是时时刻刻给自己正确定位。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经济各方面都凌驾世界各国之上,还要走很长的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国际上不友好的声音之所以发出,是因为那些声音的发出者很多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并不是为了真正想真正了解中国。

B. 当一些国家与地区出现危机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施以援助。共赢之事却无端遭到猜疑,正所谓“好人难做”。

C.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和新兴经济体都发生了变化。作者认为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

D. 作者认为,李广作为中国人很敬爱的一位古代将军,他的品格,他的作为,足以体现了中国人的君子风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熹)

③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⑤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傅雷)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人。读了上边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地域歧视产生的前提是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当然是各地域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在这些差异中,以物质为主的方面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以精神现念为主的方面更多的是主观标准,有差异的地域之间当然存在相互歧视的现象。经济落后的地区,教育上也一定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往往会导致地域人群素质的下降,反映在底层贫民中往往更加严重。

①地域差异不一定是各地域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②_________________。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你对我的厚爱,我深表感谢,但我是不材之木,恐怕有负先生的厚望。

B. 老李对父亲刚去世三天就来上班的老张说:“家父刚过世,你还是在家里多休息几天。”

C.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员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D. 老王听说朋友要前来拜访,就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