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年落雪时分 连俊超 清晨雾蒙蒙。 雾蒙蒙的时候,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年落雪时分

连俊超

清晨雾蒙蒙。

雾蒙蒙的时候,我们干一些不想让别人看见的事情。那时我一定还在睡梦中,否则我会看见父亲赶着母猪和一群小猪崽子在雾中行走的情形。

父亲把猪从猪圈里赶出来时,在它的脖颈上狠狠地抽了一下,以示对它慢腾腾的不满。父亲很着急,他要在明亮的清晨到来之前,把猪赶出去。他尽量在雾中睁大无神的眼睛,但他仍希望雾气能更浓重些,即使人们和他撞个满怀也看不清他不安的脸庞。

父亲像管理一支纪律散乱的娃娃兵一样,赶着猪走在冬雾笼罩的街道上。当把猪赶进一个小院子时,父亲松了一口气。那是一户人家多年前就废弃掉的院子,草木荒芜。

父亲把猪赶进去时,一定对那个凄凉的院子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可以放心地走回家,迎接即将到来的马兄弟。当父亲还是个小老板的时候,他就是我们家的常客,而当父亲一贫如洗的时候,马兄弟依然如故地每年到我们家来——只不过今年把注意力放在了猪身上。因为当小猪长大的时候,他要理直气壮地赶去抵债。

然而,那个雾蒙蒙的清晨,父亲决心敷衍他的马兄弟了。他不能在来年春天两手空空地应付他大儿子的订亲大事。

马兄弟像往年一样在冬天的上午把自行车停在我家的院门口。他热情地跟父亲打招呼,眼睛却关注着靠近西墙的猪圈。但他支起的耳朵并没有得到猪哼哼声的答复,因此他向西挪了两步,空荡荡的猪圈让他大惊失色。

这时,母亲的哭声从厨房飘了出来,穿过渐渐散开的薄雾在院子里飘荡。她凄惨的哭诉让我感到灰蒙蒙的天空也许再也亮不起来了。马兄弟对母亲的哭泣感到不解,父亲冷静地告诉他:“对不住,要让你白跑一趟了。昨夜里母猪和猪娃儿都让人给赶走了。“

马兄弟皱起了眉头。

“怎么会呢?”他念叨着。

父亲把他请进屋坐下,叹了口气说:

“村里冬天一直都很乱,咱家的院墙又矮。夜里我听见母猪叫,也没太在意。后来我听见小猪都叫了起来,就赶紧起来看看是咋回事。我开门看见三个人正往院门外赶猪,其中一个人手里端着一杆大猎枪!”

马兄弟四顾无语,父亲也只顾抽烟

他们沉默着,母亲忙活着,天阴沉着,北风刮着,我呆呆望着情绪低落的天空。

父亲朝院子里望了一眼,他眼神中的不安和脸颊上的焦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雪。母亲说了声:“下雪了。”马兄弟起身到门口仰脸张望。父亲的眼里这才燃起了希望。

马兄弟推车到门口时,大片的雪花飞扬散落。父亲不停地向马兄弟赔不是,马兄弟则很痛苦地跨上了自行车。当父亲准备转身回家时,他的眼神忽然呆住了——

他清晨安置好的母猪领着它的娃娃们浩浩荡荡地回来了。·它们哼哼着,一路小跑,从马兄弟的自行车旁经过,朝我们奔来。马兄弟停下车,回过头来。父亲低声对母亲说:

“别让它们进家。”说着便上前拦截。母猪调头钻个空子,朝家门冲刺,但门口还有我和母亲这道防线。父亲抄起一根木棍挥去,母猪就围着大门口来回周旋,猪娃娃们叫唤着,在它身后绕来绕去。

父亲忙乱之中还不忘朝马兄弟那边喊一声:“谁家的猪;怎么跑到这来了。”马兄弟不吭声,坚定地站着。

北风呼号,雪花狂舞,母猪肥大的身躯却显得尤为灵活。·父亲胡乱叫骂着,挥动着木棍,跌倒又爬起,驱赶这头死心眼的猪。雪地被践踏得凌乱不堪。父亲手中的木棍终于击中了母猪,它尖叫着在雪地里奔逃,小猪们紧慈其后,父亲穷追不舍,似乎要把它们赶到天边去,他那由于过度激动而扭曲颤抖的身体在雪中趔趄地奔向远处。

我忘记了那天父亲在雪地里跌了多少跤。但我那时觉得,小猪们摇头晃脑地跟随母亲在雪地里奔跑时一定很快乐,因为那是它们一生中难得的欢快时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蒙蒙冬雾”,小说的情节也如同那弥漫的冬雾一样让人看不透,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B.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给读者一种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C. 这篇小说犹如一出戏剧,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相互依存,尺水兴波,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D. 小说塑造了一位身陷困境的“父亲”,想采取“耍赖”的方式,躲避讨债,不料“弄巧成拙”,狼狈不堪。既含有对父亲耍“小聪明”的嘲讽,又传达了对“父亲”的深深同情。

2.请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就画他的眼睛。”文中多处描写“父亲”的眼神,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1.D 2.①营造了沉闷、凄冷的氛围。②丰满人物形象。在雪花狂舞中,父亲挥动着木棍,趔趄地驱逐着返家的母猪,他那扭曲的、颤抖的、不断跌跤的身影,显示出父亲的无奈和痛苦。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下雪,马兄弟才会离开,母猪才会着急地带着猪崽们回来,如果不下雪,以上情节就无法推进。 3.①“睁大无神的眼睛”表明父亲内心的忧虑愁闷。②“眼神中的不安”,表明天要下雪了,父亲开始为呆在荒院中的母猪和猪崽们的安危担心。③“眼里这才燃起了希望”,父亲看到马兄弟站起身到门口爷脸张望,知道讨债者马上就要离开了,心里顿时轻松起来。④“眼神忽然呆住了”,在这紧要关头,母猪及猪崽的突然出现,让父亲惊恐万分,尴尬不已。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对父亲耍小聪明的嘲讽”错,文中并无嘲讽的意思。 2.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概括其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旨。文中,写了身陷困境的父亲要趁着清晨大雾把母猪和小猪们赶走,以躲避讨债,令人感到辛酸。对“雪”的描写,渲染了沉闷、凄冷的氛围。同时又能烘托人物形象,在雪花狂舞中,父亲艰难地驱逐着返家的母猪,显示出父亲的无奈和痛苦。对于情节的发展,因为下雪,马兄弟才会离开,母猪才会着急地带着猪崽们回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赏析文中描写“父亲”眼神的内容。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小说的内容。抓住文中描写父亲眼神的相关内容,分析不同的眼神对于表现人物形象不同的性格心理所起的作用。睁大无神的眼睛”表明父亲内心的忧虑愁闷。“眼神中的不安”,表明天要下雪了,父亲开始为呆在荒院中的母猪和猪崽们的安危担心。“眼里这才燃起了希望”,能表现出父亲看到马兄弟这讨债者马上就要离开时,心里的轻松状态。“眼神忽然呆住了”,讨债者要走还未走,母猪及猪崽突然出现,这让父亲惊恐万分,猪要保不住了;又尴尬至极,因为刚和人家说过猪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不提更远的传说,只凭史籍记载,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号称“六艺”。其中“书”是识字,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是高级语文。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谓不早,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体式和特质。

当然,社会变,语文也在变。晚清洋务运动想用西方的学校教育突破封建教育体制,但他们使用的模式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必须保存中国文化,洋务派们“变器不变道”。这种做法保存了传统,但也把封建糟粕带进来了。民国提倡大众教育,遵从西方模式,课程主流是新学内容,语文“道”的内容产生了新旧分歧,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慈之加剧。语文教学向大众化、现代化前进了一步,但传统精华渐渐失落,又加深了一层西化危机。1949年以后,古老的国学、西化的体制、欧美的教育理念,再加上学习苏联,古今、中外,东方、西方,感性、理性,观念和方法并不是以本国为中心的多方面优点的融合,而是多种并不兼容的杂糅相处,语文的特质未能凸显出来。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各行各业、各类人都不认为语文有自己的规律,人人都能对语文发表意见,于是语文时时要面对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之下,语文变得无所适从。语法教条化、过度文学化、单纯工具化、知识碎片化等诸多语文教学问题,都是在没有弄清语文课程特质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前,找回语文的专业性,把握语文的特质是最为重要的:每一门进入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有它的专业特点。越是应用广泛、无处不在的学科,只要进入教育领域,就越应该把学科内涵、外延界定清楚,否则就无法实施教学,无法评价优劣,无法衡量成效。

语文是母语教育,语文应当有时代性。但更重要的是,语文一定不能丢掉民族性。母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我国语文有自身的传统和特点。西方语言学认为只有抽象的语言形式是科学的,而中国几千年的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和篇章,不能把这样的人文符号变成数理符号塞给学生。因而,完全模仿西方不适宜于语文,语文教育不能西化,不能把西化当作现代化。语文教育必须突出中国特色,越是突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才越可以立足世界。

(摘编自(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追溯到有史籍记载的周代“六艺”,都属于语文课程的范畴。

B. 近代以来,语文经历了三次较大变革,尽管逐渐发展进步,但语文的特质却渐渐丧失。

C.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但因为语文没有自己的规律,所以人人都能对语文发表意见。

D. 我国语文是人文符号,不完全符合西方语言学认为的科学标准,因而不适合照搬西方的教育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直接选取“六艺”为例,论证了语文教育具有的悠久历史及万变不离其宗的体式和特质。

B. 文章运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演变轨迹。

C. 文章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方面,论述了当前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

D. 文章逐层分析,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最后指出了改进语文教育必须保留其民族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洋务运动之所以“变器不变道“,是因为一方面想突破封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又必须保存中国文化。

B. 语文要不断面对众说纷纭的要求和解释,变得无所适从,致使语文失去了它的特质。

C. 只有把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楚,语文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D. 如果想要搞好语文教育,就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突出中国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靠山靠水虽然能因地制宜获取生存资源,但是也会带来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导致思想封闭。一旦导致思想封闭,势必造成贫困和绝望。现在很多地方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样就可以避免导致思想封闭,而且只要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避免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山更青、水更绿。

①思想封闭不一定会造成绝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查看答案

在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云雾缭绕的南迦巴瓦峰,她神秘冷艳,不管游客如何翘首以待,也不轻易示人以真容。

B.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你应该抓住现在的青春年华,奋发向上,

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C. 可以看到,罔顾历史发展规律,维护极少数皇权阶层利益的人,终归被历史唾弃,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作家无不在炼字、炼句、炼意上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尔后修成正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