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六、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小题。 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

六、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小题。

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那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他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对这种现状怎么看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1.这篇访谈设计到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

2.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请问好在哪?

3.余光中先生说“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请结合你的诗歌阅读体验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1.:乡愁、心结、小众化、纯洁度 2.(1)诗歌贵在含蓄,它能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2)意蕴丰富,蕴含着余光中丰富的、复杂的、深沉的乡愁情感。 3.文艺的确应该小众化,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阅历不同,对文艺作品的认识和感悟能力也不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须得生活在边疆之人才可感悟,儿对于我只好靠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却太过主观,可能与现实不符,这样的诗并不能是我产生共鸣,因此去选择“隔座香分三径露”一类体味生活的诗。一首诗或一类诗只能对一类人产生共鸣,因此应小众。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概括。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中的语言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注意可结合整段文字,尤其是“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分析诗人的情感,从形式的角度注意分析“诗”的“含蓄”“蕴藉”的特征。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的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众化”“小众化”,然后结合诗歌阅读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校园内风景优美,四季如画。请以“招凉榭”、“少年湖”、“紫藤苑”、“幸福桥”等校园风景为题材写一首小诗(古诗、现代诗均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美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为“笔端点染,遂成奇彩”。请对诗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按照时序先后,写出四句写景的古诗句。(不得与本试卷所引诗句重复)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乙: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丙: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丁: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丙丁甲乙

D. 丙丁乙甲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禄山之乱,征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伐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释】①哥舒翰,唐代名将。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客于梁、宋(客居)            张九皋深奇之(以……为奇)

B. 薄于文雅(轻视)                会禄山之乱(恰逢)

C. 短于上前(说坏话)            不足以厄其势(遏制)

D. 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受困)    食邑皆封还(封存)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适拂袖而去            小学而大遗

B. 征于翰讨禄山青,        取之于蓝

C. 以气质自高            能以精诚致魂魄

D. 适因陈江东利害        我欲因之梦吴越

3.翻译文中划线句

(1)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2)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

4.断句

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5.阅读全文,概括能体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三件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