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已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更高层次的美化生活环境、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
B. 卡西莫多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一个长相极丑陋的钟楼怪人,他虽被命运背弃,却有着善良的心,圣洁的爱,是真善美的代表。
C.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发,不仅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也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更伤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D. 社区最近开展了大规模的“宪法日”宣传活动,活动项目丰富,但由于活动多安排在上班时间,参加的人大多是以离退休人员、儿童和自由职业者为主。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叙利亚这个饱经战火涂炭的国家,现今仍发生着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之担忧。
②课堂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果游目骋怀,人在教室心在外,学习难以提高。
③抗战时的游击战是以袭击日军为主要手段的非正规作战方式,出没无常,浅尝辄止,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④住在风景秀丽、舒适又封闭的山乡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毕竟大家已在这生活了几十年。
⑤坐在教室后面的这个学生经常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一叶知秋,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学习态度很不端正。
⑥正是这些大国工匠坚定理想信念,夙兴夜寐,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的服饰,其实是用比兴手法来写高洁美德。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物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动形象。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
萧纲①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注】①萧纲(503-551),字世缵,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第三子;粱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这首古体五言诗语言平实,情感自然,对仗工整,诗中以“莲”贯通全篇,说明题材是咏物诗。
B. 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
C. “风起”“莲多”二句转入对采莲境况的描写,从“难渡”二字可感受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
形象。
D. “棹动”船移”二句运用白描手法写采莲场面:船在荷丛中穿过,碰落莲花,惊起栖息的白鹭。
E.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水国风光和采莲女劳动生活的情态,表现了她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追求。
2.诗歌的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義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義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年五十九卒。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B.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C.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D.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主姓王,名義之,字逸少。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家人起的,字往往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是“书圣”王羲之写兰亭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抒发对于生死感慨的序文。
C. 《道德经》即《老子》,分为《道篇》和《德篇》,是道家最早的经典,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D. 真书即隶书,汉魏时期形成,是当时的主要字体,钟繇被称为“隶书鼻祖”;草书形成于汉代,张芝是其代表人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很有才华,受到名流赏识。伯父王敦、王导很器重他;阮裕认为他是王家的少年英才;太尉郗鉴相中他,他成为郗家的东床快婿。
B. 王羲之喜好山水,他向来喜欢服食养性,不愿在京城,愿意终老于浙江;与志同道合的文士住在会稽,后在兰亭宴集时作序来抒写志向。
C. 王羲之书法驰名,颇受世人推崇。他的隶书为古今之冠,书法笔势飘逸矫健;孤姥、道士、门生等事例说明当时他的书法深受人们喜爱。
D. 王羲之率性自然,但是过于孤傲。他自比钟繇和张芝,颇为自信; 他看不起与他齐名的王述,王述多年来对他洒扫以待,他却不以为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他的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一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选自黄艾禾《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材料二:
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已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蔡元培既是一个理想主义气质很浓重的人,又是一个实干家。他采取了种种措施,让自己的理念在大得以贯彻下去。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1917年1月9日,他在北大就职演说,当时还是一名普通学生的罗家伦,后来回忆听到蔡元培先生讲话时的感觉说:“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选自余杰《北大校长蔡元培》)
材料三:
蔡元培在北大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能够外抗权势,内谋革新,办学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终使北大为之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他之所以能够做到,除了高瞻远瞩和胆气魄力,也在于蔡元培的个人魅力。
蔡元培的宽厚仁慈,有长者之风,是众口皆碑的。他对待北大的教师们,不仅关怀备至,而且温和亲切。师生们写了书向他索序,他没有不答应的。对学生和校内有志气的青年、都乐于提供帮助,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给半工半读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他对达官贵人与对校工贫生态度如一。其人其品,可窥一斑。
(选自陆艳《“北大之魂”蔡元培》)
材料四: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
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元培上任时向校工回礼鞠躬,让人惊讶,说明他并不看重校长一职,淡泊名利,人品高尚。
B. 大学作为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拥有独立的地位,以追求纯粹学问为目的。
C. 蔡元培关怀教师,帮助学生,同等对待达官贵人和校工贫生,他的宽厚仁慈,众人有口皆碑。
D. 蔡元培身兼中国文化与西洋精神,他“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思想明显相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蔡元培以自己的新锐和毅力“亲顾茅庐”请陈独秀,又引进年轻的胡适到北大当教师,这都体现出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
B. 蔡元培的理想主义气质很浓重,但他也是一位实干家。为让自己的理念在北大得以贯彻下去,他采取了种种措施,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
C. 蔡元培的就职演讲展示了他深邃无畏和震撼人心的魅力,关注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赋子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也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D. 蔡元培“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源自古希腊文化,却在北大蓬勃一时,让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能够抛弃政治成见,并坐讨论学术问题。
E. 四则材料叙议结合,聚焦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的改革魄力和个人魅力,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说明正是北大使他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