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五番棋第二局在韩国首尔战罢,最终AlphaGo展现出恐怖的全局控制力,执黑中盘获胜,并以2比0领先李世石。这一结果也令人工智能引起的“地震”继续升级,许多赛前坚定认为李世石将完胜的人士也大跌眼镜,坦承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未来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体。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共生,作为工具,开阔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界限。”他认为,从起重机到智能手机,过去人类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人工智能。过去大多用在克服人类的身体界限,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将用于克服人类的知识界限。例如发明出可以准确翻译所有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机,开启有史以来人类沟通最紧密的时代。

对于AlphaGo的胜利,雷·库兹韦尔表示:“这让我确信,人类正在向着不远未来的2个重要时期靠近。2029年和2045年。”他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几何级数的发展,在13年后就能拥有和人类同样水平的智能:“2029年和人类一样说话、思考、感受感情的存在将诞生,成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时代。2045年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的肉体、知识能力将突破生物学界限,奇点将到来。”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有半数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的智力到2040年就会达到人类水平。这可能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治疗疾病和节省劳动力。但这也带来了遗传学提出的同样深刻的道德问题。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年告诫,除非我们谨慎从事,否则棋盘游戏或许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变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聪明”。人们不难明白,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应该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发展所包含的意义。谷歌、脸谱和其他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表示,他们将建立道德问题专家小组来考虑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人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督来保护公众免受人工智能某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网》)

材料二

人类正以科技手段推动新物种的进化,这可能与人为导致物种灭绝一样有害。

尽管我们具有笨拙的破坏力——科学家说,人类活动可以导致类似于恐龙灭绝事件发生,智人还是促成新物种和株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化。根据这项研究,自1.1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人类迁移了近900种已知物种、驯养了470多种动物并种植了近270种植物,对整个自然生态圈的改变简直是“史无前例”。

人类推动的物种进化的令人咋舌之处不仅在于出现的新物种数量很多,还在于它们形成的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新物种的出现,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生产生未知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家的瑟夫·布尔说:“人类或许发现,这种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与人为的物种损失一样令人恐惧。”

(《中华读书报》)

材料三

蚕丝,这种散发光泽且美丽迷人的服装面料是非常坚韧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可以让这种轻柔细软的丝线更坚固耐用,给蚕喂食石墨烯或单壁式碳纳米管。

研究人员说,喂食后,蚕吐出的强化丝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制作耐用防护布、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和环保型可穿戴电子产品。为了获得碳强化丝,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

与普通蚕丝截然不同的是,碳增强蚕丝的抗拉强度提高了一倍,耐压强度至少提高了50%。研究团队将蚕丝纤维加热至1050摄氏度,使丝蛋白碳化,然后研究其传导性和结构。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家张耀鹏说:“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纤维丝的好办法。”张曾经做过实验,给桑蚕喂食二氧化钛纳米粒,希望获得抗紫外线降解的超强蚕丝。他指出,碳强化蚕丝的导电性能可能使它成为未来制作传感器以读取神经信号的主要原料。

(《参考消息》)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人类“科技进步”问题,而且都不同程度的解说了科技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对未来科技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态度一致。

B. 材料二表明,人类推动的新物种进化是危险,甚至与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一样有害,因此材料三涉及的给蚕喂食人工添加剂的行为会对物种产生危害。

C. 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的科技成果有的是事实,有的将要成的事实,而材料一所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要到2040年才能有实际价值,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

D.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人类的科技革新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的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在面对科技这一话题时都大体上呈现出了冷静和多元的话语态度。这也是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的方向引导作用。

B. 在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呈现了实验结果,材料二在对事件的解说上虽然具有辩证性,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作支撑,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

C. 相对而言,央视新闻网的新闻语言更体现了生动活泼性,例如在引用库兹韦尔的话时说“人工智能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

D. 《中华读书报》和《参考消息》在说明性文字中较多使用数字和专业术语,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E. 三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关于科技进步文章的背后,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虽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借助媒体的宣传,也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动力。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

 

1.B 2.AC 3.(1)肯定人类在材料所涉及的各领域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人类不能杞人忧天,悲观地预测未来。(2)人类在关注眼前利益的同时更要有长远考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要有预见性和警惕性。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一已经提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超越人类,所以现在就要在技术上和伦理道德上有所防控。材料二还提到人类对于物种改造的激进行为,可能是弊大于利,其结果可能会如同人类损害物种一样可怕。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例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说法太绝对,而且材料一里也有真实的事例。D项“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文中没有这样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错,原文有“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D“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错;E“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答案较开放。回答本题,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加以归纳概括。题干要求“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既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任意发挥。比如材料一已经提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超越人类,所以现在就要在技术上和伦理道德上有所防控。材料二还提到人类对于物种改造的激进行为,可能是弊大于利,其结果可能会如同人类损害物种一样可怕。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例子。这些都是回答本题需要关注的重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有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落寞的氛围。

B. 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牵系着心灵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 当海洋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和漓江,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D. 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多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2.分析本文第②段所写的内容,简要分析有哪些作用?

3.请鉴赏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第③段中有一句“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请分析作者关于灵渠读出了哪些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 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C. 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等同于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

D. 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丝绸之路是一部世界史的角度,全新的论述了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传播交流所起的重大作用。

B. 文章第二段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内涵的不同认识。

C. 文章论述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为论证丝绸之路传播交流人类文明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结尾,论述丝绸之路对世界未来的巨大作用,彰显了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价值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史。

B. 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 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 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创”(chuànɡ)字作为最能反映社会热点话题的汉字之一,入选十大“年度汉字”。打开网络、电视、报纸,与“创”有关的话题随处可见:创新、创造、创业、创意、创作、开创……

“创”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题文)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文化交流的前提,________;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________。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_______ 。有了本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