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 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 “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 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 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 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 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 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街头有水果店,有饭馆儿,有匆匆摆出的地摊儿,林林总总;街头有遛狗的大爷,有管闲事的大妈,有呼啸来去的快递小哥,也有放学的孩子,形形色色;街头有新挂出的灯笼,有剐蹭的汽车;有嬉笑怒骂,有寂寞伤感和惆怅……请你以“街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请以“门,突然开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请你从《呐喊》中任选一个人物,想象他(她)渐行渐远的场景,描写他(她)远去的背影,以凸显原著中该人物的形象特征或命运。
②《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以“月”为题做了一首诗如下: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请你围绕这首诗的一个优点或缺点写一段评论。
③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理想人格,请你用一种事物比喻君子,并以此为题写一首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晨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藉,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的。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⑪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⑫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忐忑(tè) 肆虐(niè) 澄(chéng)净
B. 乳酪(luò) 沉潜(qián) 干涸(hé)
C. 吹拂(fú) 惬(qiè)意 颤(zhàn)抖
D. 慰藉(jiè) 横(hèng)祸 旌(jīng)旗
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呼风唤雨:使刮风,使下雨。
B. 逝水年华:如流水般消逝的时光。
C. 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D. 日臻完美:逐渐地变得美好。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 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 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的活动。
4.文章写夏日告别的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祖国山河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诗经·氓》中,作者借女子的口吻,倾诉了主人公婚后的辛苦劳作:“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③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那天“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④苏轼在《赤壁赋》中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⑥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陶渊明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①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②不在兹,终以翳③吾情。
注释:①淹留:隐退。②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③翳:遮蔽,隐没。
①《饮酒》诗歌中提到的“六经”也称为“六艺”,指的是哪六部儒家经典?
②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的开篇都写到自己的少年时期,可以互相参照理解。“少无适俗韵”是因,“少年罕人事”是果。陶渊明天性与世俗不合,所以疏于人事交际。
B. 《归》诗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作比,表达弃官归隐的心情;《饮》诗则用了《论语》中“君子固穷”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C. 《饮》诗第九、十两小句写因为寒冷难耐,诗人难以入眠,连晨鸡也冻得不肯鸣叫。《归》诗则用鸡鸣衬托村庄的宁静。
D. 两首诗都从少年志趣说到中年归隐,再写归隐之后的生活,语言简练自然,而富有思想内涵。
③同样是写隐居之后的生活,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与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