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短歌行》)
(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户庭无尘杂,_________。(《归园田居》)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5)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描写客之箫声幽怨感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囚绿记》(节选)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1.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_____→观绿→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3.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
4.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5.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 第④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爱。
B. 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 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 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
A. 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 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D. 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 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 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 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 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在语文必修2的课文中,我们随着几位作者游览了不少风景名胜。假如你到下列景点中的其中一处去旅游,请你在景点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体现出该景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点,表达要鲜明、生动,不超过40个字。
①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景区
②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景区
③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景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 ③④⑤①② B. ②③①⑤④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③④⑤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缓解企业用工燃眉之急,增加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政府推出了面向优秀农民工、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和技术工人招调入户。
B. 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由于发生外滩踩踏事件,一些地方称要取消类似大型活动,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相关部门的预案、保障应对措施要跟上。
C. 在“神十”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能否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的角色,是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的关键。
D. 据交通安全部门统计,近日发生在全国各地高速路上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驾驶人超速、超载、酒驾等不文明行为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