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 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
C. 之所以不让大姐和岳珉看痰盂 ,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 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后的心理和动作,表现他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2.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请在“其实, ”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完整的题目,并以此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记叙有事件,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泸定桥的风
喻晓
晃晃悠悠的铁索桥。
桥上有风。峡谷的风,从大渡河上游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吹来,从海拔7500多米、号称“蜀山之王”的贡嘎山顶吹来,撩起我的衣襟和发缕,让人感到丝丝的寒意。
风中传来豪迈的声音。一首几近家喻户晓的名诗,曾谱成歌曲传唱。“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从小就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觉得每一个字都是血与火铸成的,每一个音节都飘散着黄钟大吕的韵律。如今我就站在大渡河的铁索桥上,就站在毛泽东诗歌的音韵中,我胸中思潮奔涌,回荡着浩然之气。
我那天是从冕宁出发,经彝海,翻越大凉山,再过石棉,直奔大渡河边的泸定桥。当我终于临河而立,握住了那冰冷的铁索,仰望峭壁,俯视惊涛,此时才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逼近,如此实在地面对勇士的血性和肝胆。
有机会阅读那些精彩的章节。
峡谷的风,仿佛吹动一页页史书,让我在这仄狭的河谷居然有座紧贴在河沿边、悬崖上的县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铁索桥。在横断山脉,在河谷刀削般地切割大地,隔河如咫尺天涯的地方,桥是太重要了!在大渡河上还没有出现钢筋水泥桥的岁月里,泸定铁索桥无疑是一处重要的
关隘,常有重兵把守。这里是内地通向康藏的门户,是汉民族连接少数民族的桥梁。城西的铁索桥和革命文物陈列馆,如今成为了这个县城的骄傲。
桥头矗立着“御制泸定桥碑”,康熙帝手书的“泸定桥”三字匾额横悬头顶,浓墨生辉。一座远在川边的桥,能惊动北京紫禁城里的皇帝,足见其在当时戍边用兵上的重要性。大渡河以西,自古是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各部族,很早就和中央政权发生了直接联系。汉就在泸定附近置郡县,设都尉,成为西控康巴的桥头堡。
公元1700年,川西发生兵变,康熙命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平定。边乱辄止,苦于交通不便,遂有修建泸定铁索桥之议。康熙44年动工,第二年告竣。在两岸岩壁峭立、一河雪浪惊涛的地方建造这样的铁索桥,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其规模和工艺水平,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有了桥,从此泸定成了由川入藏的咽喉孔道和军事要津。桥上走过戍边的兵勇,走过通商的马帮,走过无数的边丞驿吏。那粗大的铁索如同中华民族强劲的手臂,紧紧挽住了众多兄弟民族的手,紧紧挽住了祖国西南大片的河山。
风中,旌旗猎猎,铁马金戈,传来枪声、炮声和冲锋的号角声,涛声如诉,讲述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刚经过下游不远的安顺场渡口时,曾停下来久久凝望。太平天国的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曾经屡败湘军水师,攻破江南大营,叱咤风云,逞雄多年。这一代名将,却兵败大渡河,饮恨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蒋介石正布下罗网,等待着“石达开第二”的结局。可毛泽东不是石达开,红军不是太平军。纵然是前有重兵扼守,后有10万追兵,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生死攸关之时,先有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继而有22神兵飞夺泸定桥,重重的围堵一次次被粉碎,一条北上转移的胜利之路被打通,红军的大队人马终于摆脱敌人,向着雪山草地而去,踏破万重艰难,向着胜利的终点而去。
人们将永远记住1935年5月29日这一天,记住这一天从这条铁索桥上走过的人,可惜有些人已把他们淡忘了,能随口说出一串三流歌星的名字,却说不出他们其中任何一位的姓名。英雄寂寞,这是时代的悲哀。但他们对人民所作的贡献,煌煌不掩其光辉。这是泸定铁索桥自诞生之日起最辉煌的一天。不能犹豫,没有退路,旗帜喷射着思想的火焰,身躯是跃动的山岭,大渡河上腾起了风暴,静寂的峡谷炸响了惊雷。枪声、爆炸声和呐喊声,是一个反抗的阶级愤怒的发言。突击队员们手持冲锋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迎着死亡向前冲去。那些英雄战士果敢的表情和冲锋的身姿,已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成为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楷模。尽管他们着装破旧、满脸血污、浑身硝烟,依然让后来的靓男俊女们倾倒。大渡河奔腾不息,涛声不绝,那是大地对英雄壮举的由衷敬仰和深深慨叹。。
应该有这样一座铁铸的险峻的桥,来象征一段长长的征程;应该有这样一副铜琶铁板,来奏响一部壮丽的史诗;应该有这样的传奇故事,来传颂一次非凡的革命。100多米的铁索桥,是用生命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它是中国历史在这崇山峻岭间矗立的一座丰碑,留下的一处驿站。
晃晃悠悠的铁索桥。桥上有风,风中有火光,有浩歌,有呼唤。烈烈的风,荡人肺腑,催人奋进。那一代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的人,赋予了大渡河以万难不屈、义无反顾的不朽精神。这精神如乳汁,滚滚滔滔,长流不息,将哺育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1.文中划线语句“峡谷的风,仿佛吹动一页页史书,让我有机会阅读那些精彩的章节”,其所包含的喻意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泸定铁索桥“是用生命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请简要回答。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泸定铁索桥这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怎样的长征精神。
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写课文中的原句。
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自然风景,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王羲之笔下的崇山峻岭、清溪潺潺:“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给人带来几许澄澈宁静;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炊烟:“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使人内心安乐祥和;苏轼笔下的月光普照、江雾弥漫:“月出于东山之上, ____。白露横江,____”,令人产生清朗抑或迷茫之感。不管怎样,要真正享受自然之趣,还需懂得王安石所言之理——“有志与力,______, ________,亦不能至也”。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诗经·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苯苣: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泄泄(yìyì):和乐的样子。
1.“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诗经》常常使用这种手法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请从上面两首诗中选择一首,对“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劳动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要求:想象合理丰富,描写具体生动。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1)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司马牛问君子。子问:“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曾子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 “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9)子日:“君子不器。”
(10)子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古人十分注重修养君子人格。请根据上面文字的内容,概括“君子人格”的特点。
3.在你阅读积累的诗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表现君子人格?请写出两句。
4.下列成语不是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A. 朽木粪土 B. 温故知新 C. 信誓旦旦 D. 巧言令色
5.中国历代都不乏有君子人格之人。请从你阅读的《红岩》《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中,任 举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