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B.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C.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D.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考中者为“举人”。

B.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C. 孝宗,庙号。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并不唯一。

D.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 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 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 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将大夏逮捕,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

(2)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

 

1.B 2.A 3.D 4.(1)孝宗命令应该实行与变革的事情,有关部门全都如实奏报。恰巧朝内大臣上奏的十六件事情,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 (2)况且淇国公稍稍违背节制,就发动数十万兵众到沙漠地区,怎么能说是容易的事?我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根据语境把握句子大意,注意主谓短语,如果是一个陈述内容,要断开,表示停顿和下结论的词语可以断开。得出答案: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讽刺秦朝统治者建造房子用的铁钉比谷仓中的谷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相与枕藉乎舟中”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 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 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 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 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 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 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 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 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 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读书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注]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2017年4月《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注]接触率:一个人或家庭在一特定时间内接触某一媒体的次数。

材料三:

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全民阅读报告”。从阅读报告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阅读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电子书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读者接受,而年轻一代更成为了电子阅读的生力军。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2017年4月《techweb》)

材料四:

古有鱼传尺素,今有图书漂流。而当图书漂流遇到高铁,旅行的你会跟哪一缕书香邂逅?“鱼书计划”旨在推动全民阅读,“鱼书”二字出自中国古代典故“鱼传尺素”。意味着书信的传递。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旅客,可在候车厅的自助式图书漂流点——鱼书漂流站上选取想要阅读的书籍,并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车票信息注册个人信息,扫描图书编码之后,即可将图书借走。此外,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漂书上的官方二维码,进入漂书讨论区,与来自不同城市的漂书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参与实时书评互动,让图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漂流起来。

(摘编自2017年4月《长沙晚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

B. 分析各类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近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C. 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2009年的差距最小,2016年的差距最大。

D. 数字阅读时代,年轻人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愿意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只有在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

B. 相较于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上升较快。

C. 大部分读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并且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随年龄段的增大而提升。

D. 热门影视剧推动了其原著的畅销,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稳居畅销书榜首。

E. 鱼书计划使得旅途不再无聊,旅客可按照鱼书漂流站提示借走图书,并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④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⑤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意大利•但丁)

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古今中外,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的庄园里有一片面积很大的田地,因为太远而被废弃,长满了杂草,原本打算锄草后再种上庄稼,但我突发奇想:既然这块地本来就不想生产庄稼,____?我不强迫它,看它到底想长成什么。就这样,过了几年,____,十年后,灌木长成了一片葳蕤的树林。再后来,树林里有了鸟兽和各种奇异的植物,成了我写作之余休息、狩猎的好去处。我时常想,____,而不是顺其自然地让其生长,那我今天还能收获一片葳蕤的树林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