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 又知音,能曲          度:谱写

C.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成败之迹

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       然当为我屈意行

C. 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若属皆且所虏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 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 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5.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C 2.C 3.D 4.B 5.(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庄宗”“俳优”“音”“曲”“汾”“晋”“声(歌)”,虚词“之”“其”,再结合本句意思: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句子可以断开为: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故选D。 4.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一家

翟奎凤

    “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论语》中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多次用到“天下一家”一词,荀悦《汉纪》中多次说到这句话。北宋张载《西铭》“民我同胞,物我与也”的思想系统展开了中国人“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在张载的论述中,天地是大父母,人顶天立地,位于天地之中,天地的主宰处是我的心性,充塞宇宙都是我的大身体。天下百姓都是同胞兄弟,万物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有机体。尊敬年龄大的就像尊敬兄长,慈爱年幼的就像疼爱弟弟那样,要关爱社会上那些独孤、残疾、困苦的弱势群体,要照顾安顿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其实,“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了基本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是仁爱思想的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宋儒讲仁学,喜欢讲“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生生不息,一体生生,这些可以说是“天下一家”观念的哲理表述。西方也有“天下一家”的观念,但与张载父天母地、“民胞物与”的思想不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

    天下一家亲也是一种比兴,其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开的、没有虚伪的爱的精神。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都是真挚而深沉的。所以,“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有血缘亲情的爱往往是自然笃实的,但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人性的爱。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仁爱的精神。仁爱源于血缘亲情,但是突破、超越了血缘亲情。仁爱的精神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性的体现,揭示了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有机整体生生之义的体现。絮矩之道、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人与人的关系如此,国与国、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应如此,彼此需要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今天,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成为一个地球村,你好、我好、大家好,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才是王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为人如此,为国之道也应如此。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承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最终指向就是全人类的自由、和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哲学、类的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崇高境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共商、共建、共享不仅需要精神、境界上的修养,而且也呼唤全球治理新秩序和新制度的到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4日02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天下一家”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天下一家”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在中华大地流传亘久根基雄厚,与民族文化相融.

B. “天下一家”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它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它反映了基本的人性。

C. “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天下一家亲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开的、没有虚伪的爱的精神。

D. “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的建立。其完善不仅需要保障制度,而且需要提升境界。

2.根据原文论证和文中观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天下一家”的观念展开阐述,材料丰富,先后引用孔子、荀悦、张载等人的关于“天下一家”的说法。

B. 文中依次从“天下一家”的渊源、人的类本质、爱的精神、全球化等角度,横向展开论证,论证严密,说理充沛。

C. 文章最后运用引证法,引用习近平的话证明“天下一家”观念对全球化的发展,提出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观点。

D. “天下一家”的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说理的终极目标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从孔子在《论语》到荀悦在《汉纪》到张载在《西铭》都主张“天下一家”,可知“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来源悠久。

B. 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可见中西方对“天下一家”的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C. 有血缘亲情的爱往往是白然笃实的,而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人性的爱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故“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是爱。

D. 古代有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的观点,今天有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可见同一个世界终会实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又有人说:即使不喜欢,那也要去适应。

面对不喜欢的事物,你会怎么办?请根据你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标题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爱纯真浪漫,________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 ________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_。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①④②    D. 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各地廉租房、限价房政策的相继出台,使近年来一路飙升的房价得到了控制,让老百姓倍感温暖。

B. 一年一度的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C. 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D. 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