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下面的句子 (1)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___。 (2)_...

补写下面的句子

(1)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激扬文字

(3)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

(5)惨象,_________________

(6)不再沉默中爆发,_________________

 

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沉浮”“指点”“惨淡”“沉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下面问题。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C.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

D.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3.4.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担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意,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凉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甲: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1.以下论述不符合甲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 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也是意境上的区别。

B. 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

C. “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

D. 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

2.以下论述符合乙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 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B. 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中《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

C. 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

D. 就整首诗看,诗中的“僧”就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

3.甲乙两文对“推敲”故事的分析评判有异有同,以下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甲文认为贾岛对他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乙文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也不甚分明。

B. 甲文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乙文看法基本相同,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

C. 甲文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乙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敲”字好。

D. 从甲乙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下文论述看,甲文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所讥讽,乙文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 “吐痰男”跟前踢其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语言表达

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海明威,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对象,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赞颂他的思想或艺术成就。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80—100(含标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