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秋晚望兼呈韦侍郎①
白居易
九派绕孤城,城高生远思。
人烟半在船,野水多于地。
穿霞日脚直,驱雁风头利。
去国来几时,江上秋三至。
夫君亦沦落,此地同飘寄。
悯默向隅②心,摧颓触笼翅。
且谋眼前计,莫问胸中事。
浔阳酒甚浓,相劝时时醉。
【注】①也写作“早秋晚望兼呈韦侍御”,此诗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此期间他的好友韦侍郎也已被贬。②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汉代刘向的《说苑·贵德》说:“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的“孤城”指偏远之地,而“城高”紧扣“望”字,“远思”则紧扣“呈”字。
B. 第二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诗人向远处眺望看到的人、船、水等景象,格调悲凉。
C. 诗人用“江上秋三至”点明韦侍郎回京三年未与诗人相见的事实,抒发了时光易逝的感慨。
D. “向隅心”用典而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失意,跟下句所表达的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E. 本诗是一首排律,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一种,格式不拘泥,但也要遵守押韵等。
2.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改右补阙。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
累迁起居郎,与刘子玄、徐坚等并职。玄宗初立,收还权纲,锐于决事,群臣畏伏。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终丧,为太子左庶子。
开元十三年,帝东封太山,道中数驰射为乐。兢谏。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馀篇。
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兢叙事简核,号良史。晚节稍疏牾。时人病其太简。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祈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选自《新唐书·吴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B. 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C. 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D. 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史”泛指古代的典籍,“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唐代以后多沿袭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B. “神龙”为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文中的“开元”“长安”“景龙”都是年号。
C. “崩”指皇帝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文中用“卒”指吴兢去世很符合其身份。
D. “县男”官名,即县尉。文中皇帝进封号为县男以示重用。在古代县尉仅次于县令,主管治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兢少年有志,为人正直。他年轻时就磨炼意志,为人正直,在著史时秉笔直下,不曲私情,被誉为当时的董狐。
B. 吴兢精通经史,热爱写史。他贯通经史,曾在国史馆修史,曾在家中私下完成《唐书》《唐春秋》两部史书。
C. 吴兢忠于朝廷,多次进谏。他因节闵太子之乱后朝廷恐慌、担忧唐玄宗果决而不够精细以及皇帝在泰山封禅路上打猎取乐而上奏。
D. 吴兢仕途坎坷,遵守孝道。他在朝中任职多年,几次被贬,曾因事受牵累而降任舒州刺史;遇到父母去世都回家服丧。
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
(2)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丧
江岸
王魁自娘去世后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老了,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之前,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快速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爹这两天被女儿们汤汤水水地伺候着,身体本已无大碍,加上得知王魁正在往家赶的消息,病就全好了。他想起床,到村口去接接王魁,硬是被女儿们按了回去。
王魁半蹲半跪在爹的床前,大哭着说:“爹,宝儿回来了。”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可是爹憋不住,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一条老黄狗飞快地冲过来,叼起大些的馍块;一群鸡咕咕叫着围过来,啄食四分五裂的馍渣。他一脚踢跑那条狗,又一脚踢飞一群鸡。
王凤也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说:“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广州去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重重叹了一口气,说:“我们过去不是不知道嘛,以后不哄你了。”
王魁冷笑着说:“还提以后?以后不到那一天,你们休想让我回来!”
王凤想再说些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纷纭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三个姐姐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王凤和王琴去厨房准备早餐。王芳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沓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张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张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了王魁回家的背景:王魁五年没有回家;父亲老了,虽然有王魁的几个姐姐照顾,但身体不适,想让儿子回家。
B. 王魁父亲对年已三十多岁的王魁仍叫着小名,而对王魁的三个姐姐从未叫过她们的小名,体现了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
C. 小说写王魁摔了王琴递给他的茶,踢跑了一条狗,踢飞了一群鸡,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非常恼怒的内心活动。
D. 小说构思精巧,善于设伏笔,如“王魁向爹辞行,却没有爹的影子”这为下文写王魁父亲为了不拖累王魁而“离去”作了埋伏。
2.小说写王魁父亲在烟盒上放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你认为王魁父亲装作生了重病要王魁回来的事情是否妥当?请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 甫 评 传
张建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
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
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
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
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大事。
(摘自《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B.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
C. 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
D. 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杜甫一生都深受家风的“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影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B. 杜甫一再投诗干谒但终未成功,这使他对朝廷“野无遗贤”的幻想破灭,心情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
C. 跟很多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更深刻,他在诗坛沉寂萧条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D. 晚年的杜甫写下许多吊古、咏怀的诗歌,概括性地表达了一生的情感,《旅夜书怀》《北征》就是这样的作品。
E. 稳重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句,不仅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使文章的预言变得更加有文采。
3.执著的从政信念,坎坷的人生遭遇,给杜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通过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生内容,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如诗歌、音乐,与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初级综合性艺术如歌舞、表演等,通过演员的演出而有机统一在一起,形成自己复杂的艺术综合体。这些原本独立的艺术手段在进入戏曲的综合体之后,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统一于舞台,而不再是其本身。
戏曲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它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化为自身的韵律,使之成为统领戏剧的魂灵,同时通过舞蹈化的舞台动作来呈现它。其中的曲词由诗歌的直抒胸臆改为代言体,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由作者改换成剧中人,于是曲词抒怀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修养、心理和环境的限定,不能由作者随心所欲。音乐则随着人物心情和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旋律改换,不再遵从自在韵律。舞蹈的作用被放大,人物动作都被纳入了非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因与生活动作产生距离而体现出美感。至于戏曲的化妆美、服饰美、道具美,也无不统一于它的舞台整一性要求而不再是单独的存在。由戏曲舞台手段的综合性所决定,它的舞台方式十分放松自由,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随意驱遣歌唱、舞蹈、念诵、表演等手段辅助行动,而不受现实生活情景的限制。
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就拉开了距离。使用脸谱也是戏曲的特征,它进一步把现实推向幕后,渲染象征的氛围,使戏剧指向写意。人们见到关羽的枣红重脸,就感觉到他的忠肝义胆;见到曹操的碎纹白脸,就感知了他的奸诈多疑。
戏曲依靠叙述性手段与带有强烈装饰性的表演动作,得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因而获得了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追求“不似之似”、“言外之旨”、“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戏曲手段既然是写意化的,不以状摩外物而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它就成为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戏曲重在随时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表演强调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把人物行动的内心依据或外界刺激人物内心所激起的反应直接揭示出来,不仅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而且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这奠定了戏曲抒情性的基调。尽管戏剧展现人生的本质属性要求它成为叙事艺术,戏曲舞台也确实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既叙事又抒情,叙事中有抒情,以抒情来叙事,构成了戏曲表现方法的辩证统一。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曲是一种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它综合了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和初级综合性艺术等多种艺术。
B. 诗和音乐是戏曲最重要的手段,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是统领戏剧的灵魂,但是这些节奏和旋律是无法自己呈现的。
C. 戏曲是一种“表现性”艺术,它的这种“表现性”体现在其写意性上,如用演员快步跑圆场来表示剧中人物在极速行路。
D. 戏曲艺术在舞台表现中,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只有叙事手段肯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要用抒情手段来加以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各种艺术手段原本是有其独立性的,但进入戏曲之后,它们必须要服务于舞台表现的目的和要求、节奏和韵律,其独立性已经消失。
B. 舞台中的人物动作虽然源于生活,但它毕竟与生活中的人物动作不同,具有舞蹈化、非生活化的特征,因此,与生活实际有距离。
C. 戏曲获得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可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即表演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思而定,有任意发挥的自由。
D. 戏曲作为一种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不仅要与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还要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曲是一种表现人生内容的复杂的艺术综合体,依靠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
B. 戏曲中的曲词是一种代言体,由剧中的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是作者。
C. 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等戏曲表演,虽然不是生活动作,但观众却能够理解,这符合写意化的美学原则。
D. 中国人因为不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所以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揣摩对象追求神似。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