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心系群众 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心系群众 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 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 3000 多元,带来效益 900 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 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 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 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 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 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 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 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 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C. 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就能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 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E.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3.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

 

1.C 2.AC 3.材料一侧重于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事迹和他为帮助农民致富做出的贡献,材料二侧重于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做出的牺牲,材料三侧重于对李保国的思想与精神的高度评价。原因是报告人的身份不同。村支书是李保国贡献的见证者,妻子是李保国辛劳与付出的见证者,学校副书记代表上级领导对李保国做出评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A项“为了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说法错误。B项和“邢台农校一起”错,原文是“借邢台农校”来“送教下乡”。D项结合文本内容“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可知,所列数字并非都表现村民的收益。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B项“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不当,对第二则材料主旨的整体把握有误,应该是讲为了扶贫,舍弃小家的奉献精神。D项农民一开始不接受有些技术是因为有失败的先例,并非保守。E项材料一虽然用到了说明,但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2.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

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2011年12月版)

1.下列关于“丽”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丽"的美学内涵包括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B. "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范畴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C. 从生命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文辞之丽,是"丽"由内向外表现的一个过程。

D. "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

B. 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为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C. 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 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B. 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

C. 我们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之意义,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所展现的景象相符合的。

D. "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作文。

楚国有一个猎户,一天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这件事传到了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一个‘楚’字,成为‘人丢了,人捡’,就更有意义了。”后来,老子也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成为‘丢了,捡了’,其意义就更大了。

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我只想抱一抱小时候的我

朱德庸

⑴我小时候一直很不快乐,非常非常不快乐。小时候我觉得世界不是我的,但我又跑不掉。不管是我有没有能力跑、懂不懂得跑,我都会卡在里面。

⑵我对外面的世界没办法、没能力,只能回到我的世界。我的世界里,一个是画画,一个是虫子。只有在虫子面前,我最自在。我不用在它们面前自卑,我和虫子是平等的。

⑶我看人,像看虫子。大学时,我请同学吃火锅,一边吃,一边放音乐,音乐快了,筷子也快,我就很乐。但我不喜欢人,很难参与人,人一多,我就不是我自己。我像一只海豚,放出一个信号,又弹回来,没有回应——我和世界的交流是单向的。

⑷你想,一个小孩,太小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切事情告诉你,你是一个很蠢很蠢的小孩,我很自卑。直到去年,我53岁,我终于知道我是亚斯伯格症(即自闭症)患者。那一刻,我原谅了自己。

⑸亚斯伯格症是遗传的,我爸爸可能也有。

⑹知道亚斯伯格症后,我和爸爸的关系清晰起来。他从没像一个父亲一样向我传授人际间的规则,也不会跟小孩坐下来,递给你一杯酒。他永远安安静静。周日、放假,他没有应酬,待在我家的院子里,修所有的东西。拖鞋坏了他修,伞坏了他修,因此我妈妈一直骂,我们家什么新东西都不能买。

⑺他从没对我说过“你这个笨猪”,也没有逼迫我做任何事情。①他离开之后我想,他是透过亚斯伯格症爱我的。

⑻我妈妈却善于用一种使小孩内疚的方式教育我。大年初四早晨我跟我妈说:“我明天要搬出去了。”我妈一听:“什么?”咚咚咚从客厅走到后面厨房,我听她跟我爸说:“他说,他明天就要搬出去了,你赶快去劝劝他!”爸爸就走到客厅跟我说,你是真的要搬出去吗?我说,对呀。我爸说,好。我就听到我妈在后面生气:“我不是叫你劝他吗?”所以我住了29年的家,我只跟他们说一声我就搬出去了。我结婚完全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这就是患亚斯伯格症的好处。

⑼结婚搬走后,常常很不安。打电话没人接,我立刻坐三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去看他们,其实他们是去打麻将了。我妈妈让我总在内疚中。

⑽我会画漫画,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歧视,让我看清世界的假象。妈妈对小孩的爱可能是有条件的,而亲戚对待你的方式就是社会对待你的方式,非常现实。

⑾小时候我说话结巴,别人讲一句话30秒,我讲三分钟。老实说,不管亚斯伯格症多不好,至少它取代了蠢。②如果有时光机器让我回到小时候,我只想抱一抱小时候的我,我只想抱一抱他。

⑿如果有一天我变成大人,我可能就不会画画了。

⒀昨天晚上,我想了很久,我发觉我没有用漫画捍卫什么。其实我觉得我唯一在捍卫的是我的小时候。我小时候的状态,是真实。

⒁我从来不是个称职的爸爸。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一天到晚把他弄哭。我从来不让他。在我的意识里,坐下去开始玩就是两个小孩的战争。我不但不让他,还吓他。

⒂有一次他哭着去找妈妈,我太太告诉他,其实你爸爸身体里住着一个比你还小的小孩。他那以后就没哭过,他说爸爸我让着你,因为你比我小。我儿子到现在都常常让我。他今年22岁,已经变成大人了。我好像没有变化。

⒃对别人来说,想象的世界可能只有他真的闲得没事干才会偶尔去一下。真实世界占他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我刚好相反,我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把我的世界弄得丰富有层次。然后我就待在里面,待够了才出来应付一下外面。

⒄这个世界我是可以带着走的。我从台北到北京,我带着它走。我在飞机上,眼睛一闭就可以进去。我在里面可以跟猫狗说话,我可以跟已经失去的东西和失去的人重新碰面,碰到面,我们可以对话,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一起走过一条街。

⒅所以,外面的世界只是我肉体生存的世界而已。

(有删改)

1.简要概括以作者为典型代表的亚斯伯格症患者的性格特点。

2.作者着力叙述写父亲、“我”、儿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体会文章两处划线句的内涵。

4.说说你对文题“我只想抱一抱小时候的我”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扶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别裁为体亲风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8)仁者必有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宪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